时政 - 中工网
 

鲁甸反思:民间低空救援难参与 原地待命成宿命(组图)
//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起步于80年代,在汶川地震后发展迅猛的通用航空,在机长李嘉看来,是空中救援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每年有几十家的通用航空公司成立。作为新兴企业,救援设备较齐全先进。同时作为专业的救援人员,他们一般飞行经验较足,“通航的机长许多都有上万小时的飞行经验。”李嘉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拥有的通航企业达146家,地域涉及30个省市,通用航空企业适航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1320架,其中教学训练用飞机328架。其中,云南拥有8家通航企业,在全国位列第10名。

  事实上,通航企业在救灾中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在汶川地震中表现不俗,但此后都基本未被获准参与。

  军方可调派直升机数量有限,而曾有过良好表现、具有更多直升机的通航企业又未获准参与救援。个中缘由,耐人思考。

  原地待命成通航宿命

  通航企业有装备有人员,亦有高涨的志愿救灾热情,但汶川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待命到底,从未获准实际行动,鲁甸也不例外。

  通航公司未参与救援,不是没有参与热情,而是因为指挥协调。有接受京华时报采访的通航人员表示,每次地震发生后,大量的通航企业都要求参与救援,但几乎都是待命到救援结束。

  鲁甸地震发生后,很多企业联系民航局西南局和地方政府,准备随时加入抗震队伍。

  “我们的一架直升机当时就在昭通机场。”北京首都航空直升机通用航空公司(下称首直航)副总裁姚锐说,当时,该公司的作业队给电力公司巡线,正好在昭通。8月3日晚,首直航执行董事长兼总裁徐立冬,要求云南昭通作业队“等待当地政府命令,全力参与救援”。

  8月4日一早,姚锐联络民航局西南局,申请支援救灾。“不到十分钟就回电话,告诉我直升机待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