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群众信得过的“空中救护车”——记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
//www.workercn.cn2014-08-09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新华网成都8月9日电(记者杨迪 李华梁)强震袭来,山崩地塌,道路中断,地震灾区重伤员们望眼欲穿、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第一时间飞进重灾乡村,迅速搭建起了一条空中“生命通道”。

  灾区群众信得过的“空中救护车”

  84岁的龙头山镇八宝村村民刘兴荣,从垮塌的房屋下被救出来后,急需转运救治。陆航旅飞行员张翼与战友接到了救援请求。“我们当时手里只有老人位置的一个坐标,非常危险。”然而,30分钟后,他们驾驶的直升机已毅然飞抵八宝村上空。

  但他们发现,之前给出的坐标点不适合降落,只能另外寻找降落点。

  一块玉米地映入张翼眼帘。落还是不落?张翼与战友商议后,决定以半悬停的高难度方式降落。为了防止直升机的尾翼碰到玉米杆,直升机前半部分落在玉米地中,后半部分留在斜坡外面。

  被房屋掩埋了67个小时的老人最终被顺利转运回昭通市,经医护人员救治,很快脱离了危险。

  这只是陆航旅救援的一个缩影。在地震灾区,陆航旅成了干部群众眼中的“空中救护车”。

  “空中救护车”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成都军区唯一的一支陆航部队,这并不是陆航旅第一次扮演“关键角色”。

  在一年前的芦山地震中,震后仅18分钟,陆航旅的两架直升机就飞赴灾区,第一时间传回了灾情;两年前的彝良地震中,该陆航旅圆满完成了运送救灾物资等任务……

  西南地区地震频发,山高路陡。关键时刻,空中救援特别重要。为了当好“空中救护车”,陆航旅的官兵们不仅平时辛苦训练,每次执行任务都可能面临生死考验。在有着12年飞行经验的飞行六大队队长徐扬看来,鲁甸地震灾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天气炎热,救援困难程度甚至超过汶川地震。

  “龙头山镇地处狭窄山谷,我们的着陆点地势低,周围还有一圈漏斗状的高压电线,操作难度极大。”徐扬说,胆大心细,才能掌握好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他至今仍记得执行飞往汶川的那次任务。路途中天气恶劣、能见度极差,缭绕的云雾中山头时隐时现。一路上,他不停地拍脸、拧大腿,提醒自己别分神。

  关键时刻,别犹豫、向前冲

  不仅在一次次应急救援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陆航旅还填补了我国陆军航空兵的多项空白。

  1999年,陆航旅历时26天,首次开辟了直升机川藏航线;2007年,川西北高原爆发蝗灾,他们以10米以下的高度高速飞行作业,填补了直升机喷洒农药的空白;2008年汶川地震时,许多同志每天超负荷飞行10小时以上,成为当时飞行时间最长的陆航部队……

  一项项纪录的背后,更有着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陆航旅的飞行员大多是四川人。汶川地震时,他们坚持驾机飞行,强忍着家庭受灾、亲人失联的痛苦。藏族飞行员余德文说:“每次从家乡上空飞过,看着山谷间倒塌的房屋,就一阵阵心酸。”

  芦山地震时,领航员黄河身患疾病,正在住院治疗。他不顾医生劝阻,返回部队带病坚持完成领航值班任务;飞行员张尚年正在筹备婚礼,当即和妻子商量返回了部队。他说,婚礼可以补办,救援不容等待……

  鲁甸震后,飞行员们白天忙飞行,晚上忙研究任务方案。记者足足等候了数小时,才在深夜见到他们一面。

  参谋长李金武的一段话令人难忘:“汶川地震时牺牲的邱光华是我的师傅。有时我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脑海中会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师傅的音容笑貌。在部队里,师傅不仅教会了我们飞行,更教会了我们做人——别犹豫,向前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