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背街小巷也漂亮(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北京 背街小巷也漂亮(图)

2018-09-21 05:53:19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2018年环境整治提升后的雨儿胡同。

  马念瑶摄

  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要有,整洁舒适的“里子”更是不可或缺。

  如果说主干道、大街区、旅游景点是一座城市的“面子”的话,那么,那一条条背街小巷就构成了城市最鲜活可感的“里子”。

  

  (一)胡同有风景

  9月中旬的北京,清爽的秋风阵阵袭人,最适宜外出游玩。这一时节的南锣鼓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其中不乏外国朋友的身影。

  黄昏时分,帽儿胡同口,许多游客正在这里驻足,用相机为美丽的彩霞留影。“要是‘架空线入地’的项目不落实,游客们在这儿可就拍不到这么好看的晚霞咯。”交道口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科科长杨升介绍说,这几年他们撤线拔杆,把胡同里老式的柱上变压器全部换成了箱式变压器。

  “如今抬头就能望到天,街面也能宽半米。”胡同里住着的老街坊们纷纷为架空线入地工程叫好。

  从修缮砖瓦、民居,到增设花钵、花箱,从规划停车位到“垃圾不落地”工程,游客们在感受街区院落的“北京味儿”的同时,也愿意给它的整洁美观点个赞。

  北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也是一个摩登的现代化大都市。二者相遇,该如何相处?东城区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给出了答案。

  街区的青龙胡同,一侧是古朴的民宅,一侧是高耸的大楼。“一墙之隔,两个世界。”据北新桥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科主任科员杨辉介绍,之前这里横着一堵墙,墙这边儿的居民想到那边儿的商务区去,只能走墙角下的一个小门,很不方便。

  为了改造广场、释放公共空间,促进新兴创意产业与传统居民社区的和谐共融,今年7月底,雍和广场的整体改造工程开始施工。经过两个月的改造提升,这里拆掉了围墙,建起了2300平方米街心口袋花园,还布置了别致的绿化景观。“您上去体验一下,我给您转转。”杨辉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去体验这里新设的半球形旋转座椅。

  “空气好,还有花儿,感觉也豁亮了,这都是政府给我们居民谋的好政策呀。”自从这里建起了“口袋花园”,过来散步遛弯儿的居民也变多了。

  “现在我们这儿不仅实现了‘老城风貌’与‘都市风景’的互动联通,还会有不少国际元素呢。”杨辉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原来,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创意点亮北京”活动将于9月21日拉开大幕,而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正是此次活动的主会场。

  在门头沟区城子街道向阳社区的小广场上,洋槐树浓密。邓金兰闲坐在广场长椅上,享受着过去不曾有的舒适环境。

  邓金兰脚下的广场曾是一片菜地,其中就有她的一小块,虽能种点蔬菜,但也给行人带来了不便。听说这片地要整改成广场,邓阿姨有些不舍,但还是答应了。

  如今,邓金兰没了菜地,却每天能到新修的广场上走一走,听听老邻居刘桂林、王淑星他们唱河北梆子,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再和小区里的老住户们唠唠家常,日子过得热闹极了。

  “小区环境美了,我住着也心情痛快多了。”邓金兰的心中,小区就是她的家。

  (二)小巷有管家

  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夕照寺西里主线,长155米,宽10米。从嫁入这里时算起,40年里,北京重型机器厂的女工梁萍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多少次。

  今年已经64岁的梁萍每天仍要走过这条街巷好几次,但与年轻时不同的是,现在的她不再穿着私人便装,而是换上了一身亮眼的行头:身着一件蓝色T恤、头上戴着一顶同色鸭舌帽。仔细看去,上衣和帽子上的logo里印着四个字:“小巷管家”。原来,这里是她负责的街巷。

  “街道办事处组织拆违的工作感动了我,我也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居民。”2017年4月25日,龙潭街巷开启了全市首批“小巷管家”的招募工作,梁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年多来,梁萍的一双眼睛,见证了龙潭街道“旧貌换新颜”的点滴进程,也成为了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捕捉问题的“探照头”。

  每天,她在街巷巡检时,一路上两只眼睛不住地四处打量,看到地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发现哪里的整治成果维持得不好,她就随手记下来,整理成问题,报告给街巷长。

  偶尔生病不能上岗时,梁萍所在的“小巷管家”团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帮忙替她巡检。“‘小巷管家’一天都不能缺席,居民需要我们嘛。”梁萍笑着说。

  除了需要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小巷管家”的鼻子也要格外机警。

  去年年底,龙潭街道的另一位“小巷管家”宋阿姨,晚上巡视时,每次路过一个院子,总能闻到一股蒸馒头发面时常有的酸味儿。直觉告诉她,这里有问题。

  “小巷管家”吹哨,街巷长报到。第二天,街巷长带着相关部门人员前去查检时,果然发现了一个无照的食品加工点,当场就将其取缔了。

  龙潭街区的“小巷管家”模式屡传佳话,北京市的其他街巷也亮点频现。

  为了更好地与居民沟通,聆听他们对整改工作的需求和建议,永外街道打造出了独创的街巷长、“小巷管家”“330”模式:每天下午3时30分出发,每周走访3户居民、3户商家和3家单位……这一模式,实现了对所负责街巷“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管理。

  如今,“小巷管家”已经成为了破解街巷难题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全市已招募19838名“小巷管家”,月底前,全市所有街道将全部配齐这把“金钥匙”。

  得知“小巷管家”的队伍中,已经增添了很多小伙伴儿,梁萍作为首批“元老”,对背街小巷整治的未来更有信心。“我们是小巷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一起把我们社区的环境治理得更好!”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中工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