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治沙之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库布其治沙之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

2018-08-06 15:14:56 中国青年报

  旧有治沙组织形式失效,“吃螃蟹”走出产业路

  在库布其种树的高毛虎有个奇特的习惯,每每接下种树订单前,总会用嘴尝一尝当地的土和水。

  按照高毛虎的“种树经”,土有甜、咸、涩、苦四种味道:甜的啥树都能种;咸的、涩的因为盐碱大,只要有淡水改良,也能种红柳、沙枣;苦的因为硝大,这样的土壤种树,高毛虎一般是不接的,最多能种红柳。而水一定要是“甜水”,苦的、咸的绝对种不成。

  这个习惯是他到内蒙古的阿拉善、西藏的山南和河北的坝上等地种树时养成的。他说:“每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不用嘴尝尝,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

  在库布其,像高毛虎这样的以种树为业的创业者,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而他们种树的足迹已遍布内蒙古的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等沙地沙漠,甚至更远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在很多地方旧有的治沙群众组织形式不再有效时,市场化却极大激发了库布其群众治沙的积极性。这背后自然离不开从“以奖代补”“以补代投”到“花钱买活树”——当地一项项生态产业发展新政的推动。

  在内蒙古,最早实施包产到户的就是鄂尔多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鄂尔多斯更是大胆“吃螃蟹”,较早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释放出巨大能量。

  “当时种树,村民先是在‘五荒地’上用栽种的树苗圈出地块,中间再慢慢治理。”有杭景旗阿门其日格人回忆,“见缝插针,你种我也种。”所以直到现在,那里各家林地依然呈现“犬牙交错”之态。

  1986年,达拉特旗官井村村民高林树从80多公里外用3只羊换回一驴车沙柳苗条,带着家人开始种沙柳,成为官井村种树第一人。5年坚持,高林树一家人种活了近千亩树苗,通过林下种草养羊,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也成了库布其的“名人”。

  1993年时,鄂尔多斯全市共有480家国企,经过7年时间,到2000年底全部完成改制;1998年,鄂尔多斯率先实行了全面禁牧,推广舍饲圈养模式化养殖……

  这些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改革之举,如今依然深深影响着库布其的治沙:官井村全村33万亩土地种树19.2万亩,今年春季仅沙柳苗条一项就卖了11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库布其参与治沙的当地企业就有80多家。

  政策冷暖,市场主体最为看重,也最为敏感。

  亿利集团发展生态产业曾面临的一个巨大政策困惑就来自承包的土地。“按照土地承包法,我们的承包地2028年就要到期。”王文彪强调,“对企业而言,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事关亿利生态产业发展存亡的困惑就这样顺势而解。

  “生态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不大。”在王文彪看来,对于沙漠治理土地的承包期可以再长一些,“企业闻到‘肉味’才有动力。”

1 2 3 共3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问中东非洲五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 专题

    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德国等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