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苏州工业园区:江南泥田中“耕耘”出的中国第一经开区

2018-07-22 11:11:1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苏州7月22日电 题:苏州工业园区:江南泥田中“耕耘”出的中国第一经开区

  中新社记者 钟升

  从苏州古城区沿金鸡湖湖滨大道驶入苏州工业园区(简称“园区”),古朴的宅院、园林渐渐被抛在身后,城市的天际线陡然增高,略显逼仄的道路豁然开朗。小桥流水、小街窄巷的古典江南风情,瞬间转变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风貌。置身其中,不禁令人产生眨眼间跨越千年的恍惚感。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讲话,一时间在中国掀起了向新加坡学习的热潮。恰逢新加坡也有意寻找可以进行深层次经济合作的试验场,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带着这纸“出生证”,苏州工业园区“呱呱坠地”。

  园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副主任施玉初打趣道:“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是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我们当年就是从田里把园区‘种’出来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工时,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进行十周年庆祝。尽管是晚起步的“后辈”,但作为中国第一个与外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工业园区,“我们没有任何国内的经验可以参考,完全要在实践中摸索如何与外方合作共建”。

  为此,园区专门成立了“借鉴办”,派员前往新加坡学习取经。后来成为园区发展名片的“亲商理念”,正是得自新加坡的“真传”。不过,花费最多的时间与人力学习的,却是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当时,中国很多城市对规划尚不重视,认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而在接受了“新”思维的施玉初看来,“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领头羊,城市的成功与否和规划是分不开的”。早在1993年,中新两国专家就花了整整3年时间,为园区70平方公里的范围制定了整体的详细规划,“细致到了每棵树、每个管线接口”。

  翻开曾经的蓝图,参观者们总会惊讶于当前园区与图纸的高度吻合。虽然期间苏州市主政者几经变换,但园区主体建设始终遵循规划不变。“严谨地进行计划,然后遵照计划认真完成。这是园区从新加坡学到的‘真经’,也是刻在园区血脉里的基因,奠定了它高标准的发展基础。”施玉初说道。

  手机不换号码、24小时不关机,在海外一天拜访5家公司、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火车,连续工作15小时累到没力气吃饭。开拓者们以奋不顾身的劲头投入园区的建设。江南的农田阡陌,渐渐化为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现代化的大楼如作物般“节节高升”。

  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国首个以邻里中心为特点的“一站式”社区便民模式、国家首个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4年来,在这片“试验田”里,一个个新政策、新模式落地、生根、结果,然后播撒到全国。

  在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对外贸易三项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经开区”。2009年,再访园区的李光耀用了“青出于蓝”四个字,作为对这个“学生”的评语。

  截至2017年,园区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民币,每平方公里土地GDP达8.6亿元人民币。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微软、苹果、西门子等世界知名高校、企业也纷纷将分支机构、研究院所落户在园区。其中,微软苏州研发中心已成为微软人工智能研发的大本营,著名的“小娜”“小冰”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园区将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聚焦原创技术,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顺势而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创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加速迈进”。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问中东非洲五国并出席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 专题

    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德国等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