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质量全球排名跃升至第四十八位-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我国医疗质量全球排名跃升至第四十八位

2018-06-14 07:20:12 中国青年报

  “近日,《柳叶刀》杂志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的HAQ指数(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们在一年间跃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是中等SDI(社会人口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成绩可以说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提高医疗质量的能力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卫健委始终将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状况。

  郭燕红介绍,去年《柳叶刀》杂志曾经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行了报道,“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中国从第110位进步到了第60位,进步的幅度位居全球第三”。

  郭燕红表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二是继续坚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一方面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的支持,加大短板专业的技术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和专科间发展的差距,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三是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郭燕红说。

  肿瘤诊疗质控工作更精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肿瘤发病率的22%,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人,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赫捷说,目前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在不断加强:“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成立以来,着力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致力于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积极推动省、市肿瘤质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质控中心,地市级质控中心也在陆续成立。各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已经连通14家省级肿瘤医院,收集了150余万名肿瘤住院患者诊疗数据,这将使肿瘤质控工作更加精准。”

  赫捷表示,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减轻了患者创伤,增强了疗效。

  “肿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赫捷说,“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

  “虽然我国的肿瘤5年生存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赫捷说。

1 2 共2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