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公布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部委

最高法公布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

2018-06-14 08:14:46 中国妇女报

  毒品犯罪已进入未成年人生活领域

  被告人叶某甲(16岁,在校学生)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友,社会闲散人员询问叶某甲是否有朋友需要毒品,若有需求可以找其购买,并可以获得好处费。2017年1月至2月期间,叶某乙(15岁、在校学生)因朋友要吸毒请求叶某甲帮忙购买毒品,后通过QQ联系与叶某甲商定毒品交易地点、价格、数量。双方先后三次合计以800元价格交易共约1克甲基苯丙胺。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叶某甲明知是毒品甲基苯丙胺仍多次予以贩卖,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叶某甲向在校未成年学生贩卖毒品,应从重处罚;叶某甲犯罪时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被抓获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依法应当减轻处罚。依据刑法有关规定,判决被告人叶某甲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 典型意义

  本案是一起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之间通过互联网联系后贩卖毒品案件。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网络毒品犯罪呈快速蔓延之势,利用网络向未成年人贩卖毒品更具社会危害性。吸毒贩毒易滋生如卖淫、盗窃、抢劫等其他犯罪行为,涉毒人员也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当前,毒品犯罪已由社会进入校园、进入未成年人生活领域,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本案警示:未成年人要正确交友,避免与不良社会闲散人员交往;要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性,避免被他人引诱沾染恶习。家长要认真履行监护责任,帮助子女禁绝接触毒品的可能性;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生活、学习、交友情况,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提示,首先,家长和老师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监护人,一定要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使用手机上网,特别是使用网络玩游戏和网络交友等等情况。

  其次,互联网企业应该切实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设置浏览级别的限制,依法封堵低俗、虚假、攻击、谩骂、色情、血腥、变态等有毒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面传播,避免沦为互联网违法犯罪的工具。对网络游戏要通过技术设置,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上瘾。

  最后,少年儿童朋友们,要逐步培养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注意不要因为好奇去浏览一些低俗的、暴力的、色情的网络信息,不要使用各种网络交友软件与陌生人交友,更不要去进行视频聊天,与不认识的网友私下里见面等等。如果遭受到不法侵害,不管自己有没有过错,都要及时大胆地告诉家长、报告老师,甚至是报警,第一时间寻求法律的保护。

1 2 共2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