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震区里的农民工“义务接送摩托队”
//www.workercn.cn2014-08-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在40公里的救援山路上往返,义务接送灾区群众和志愿者——

震区里的农民工“义务接送摩托队”

记者 李丰

  “这个地方有很多人都是他们送出灾区的,这是我们的恩人。”今天,在震中龙头山镇中学,一名群众告诉记者。这些天,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十几名农民工冒着生命危险,每天骑摩托车在40公里的救援山路上,义务接送灾区群众和志愿者。

  “无论如何,我都要尽一份力”

  在鲁甸县安家10年之久的四川广安籍农民工李勇不会想到,他会和龙头山镇的受灾群众以这样的方式紧密相连。

  李勇在县城的一家电器专卖店从事家电维修工作。8月3日16时30分左右,他正骑着摩托车去江底镇一位客户家中做售后维修服务,路上他突然感觉方向盘剧烈晃动……

  停下车,看见水田里的电线杆也在不停晃动,李勇心头一惊,“糟了,地震了。”

  他马上折返回鲁甸县城,路过沙坝镇时,落石从山上翻滚而下,塌方的泥石阻拦住了所有救援车辆。

  李勇在塌方路段前转来转去,一位工作人员看见了:“老乡,你家是龙头山镇上的?”

  他摇摇头,“不是,我是想去救人。”这名工作人员劝他:“现在路不通,而且灾区最需要的是专业力量,等明天路打通后你再来吧。”

  李勇只好骑着摩托车返回了县城家中。电视里报道的地震受灾情况,让他的心紧紧被揪住了。

  “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尽一份力。”李勇拿起手机,给自己认识的几名工友打电话。大伙约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赶赴灾区。

  第一次高强度“摩托长途”

  4日早上7时,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的救援车辆、志愿者出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此刻,通往龙头山镇的公路多处损毁。为了保证救援,有关部门在县城西门垭口增设门卡,只允许救灾车辆进入。一些外地志愿者滞留在了这里。

  “老乡,能带我进去吗?”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看到李勇和他的车队后,一边大喊,一边狂奔过来。

  “快上车。” 李勇说。

  “我后面还有几个志愿者,都是从北京来的,能不能想办法带他们一起走?”李勇又马上招呼另外4名伙伴。

  一个小型“摩托车队”就这样出发了。路上,散落的石块不时从头顶落下,李勇和他的队友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7名志愿者送过去。

  “老乡,多少钱?”一名志愿者掏出了100元钱塞给李勇。“这是干啥?我们只想给灾区作点贡献,不要钱。”李勇他们拒绝了志愿者们的好意,开动车子原路返回。

  20分钟后,李勇他们回到西门垭口,那里还聚集着大量志愿者和灾区群众的家属。

  “叔叔,求求你,送我进去行吗?我连夜从大理赶回来,奶奶和爸爸现在还在房子下面,我就是刨也要把他们刨出来。”一名年轻小伙子背着一个麻袋,向李勇请求,声音都已沙哑。

  “你放心,叔叔就是背,也会把你背进去。”李勇把小伙子拉上车,4名工友也分别招呼人们抓紧上车。

  直到20时,李勇他们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中。当天,5名农民工一共将30多名灾区群众和志愿者送进龙头山镇。

  “第一次开这样的高强度‘长途’,手都麻了。”李勇说。

  不断壮大的“接送队”

  5日一早,李勇就来到单位:“经理,我想去灾区专门接送人。”

  领导很干脆地同意了。临别前,她好心地提醒李勇:“老李,我知道你是去做好事,可你一个月赚点工资也不容易,免费你受得了吗?”李勇笑了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随着塌方泥石被彻底清理完毕,李勇和他的工友们终于有机会进入震区中心,他们也成了这条生命之路上最灵活、最便捷的救援运输力量。

  每天早晨吃碗米线,他们就到西门垭口处蹲守,接送来往群众。终点定在了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这里离灾民安置点近,旁边靠着医疗救助队,李勇和他的工友们有拉不完的“乘客”。

  淤积在路面的红土被来往车辆反复碾轧,一阵阵“沙尘暴”扑面迎来,李勇他们每天要穿过几十次这样的“沙尘暴”,身上落满了灰土,嘴里都泛着土味。中午,为了不占用灾区物资,他们甚至饿着肚子,有时就胡乱吃碗泡面应付一下。

  李勇的摩托车是2006年买的二手车,车链子经常断,为了不耽搁时间,他找来家中所有的维修工具,绑在摩托车后面。遇到紧急情况,他可以随时维修。

  渐渐地,龙头山镇的村民们都知道在镇中学附近有个义务接送摩托车队,很多出门办事的群众便在该处等车。一传十,十传百,又有近10名家中受灾不严重的当地村民自愿加入到“义务接送队”。有人干脆在车身上做了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爱心接送,无偿服务”。

  这十几名农民工一直行驶在这条40公里的山路上,其中有些人互不相识,遇到时往往相视一笑。

  “我今天拉了3个记者,3个志愿者,还捎带了2袋大米……”“我今天还去小寨乡送鱼了呢。”农民工王强和康山林两个人在镇中学门口简单聊了几句,就分头出发了。

  7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赶往鲁甸县城时,因为道路抢险施工,大量救援车辆被困在一条不足15米宽的路上。就在发愁的时候,李勇骑车过来了:“记者同志,我送你。”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他,同时记下了令人难忘的车牌号:云C01222。

  “灾难面前,我们都是中国人。”临别时,李勇告诉记者。

  (中工网云南鲁甸8月8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