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变化折射社会变迁-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服饰变化折射社会变迁

2018-10-12 04:28:28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服饰始终承担着双重功能:它既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精神审美、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个社会服饰风尚的演进,可以看出社会包容程度的变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点在改革开放40年的服饰变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人与人在外形上的差别,常常湮灭在宽宽大大、色彩相近的服装之中,乍看之下,仿佛所有人显得都一样。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物资紧缺,商品供应匮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另一方面,这种服饰上的统一,也倒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当时的社会,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氛围浓重,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服务。因此,那种标榜个性、明媚艳丽的服饰,在那个时代并不为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新生活充满干劲,反映在服饰上,“的确良”这种现在看来略显土气、也并不舒适的化纤面料,却引领了当时社会鲜亮、挺括的服装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眼界逐渐打开,思想也逐渐解放,中国人的“爱美之心”仿佛重新被发掘了出来。原先不被认可的鲜艳明亮色,也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接受和追捧。

  1984年,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随着各种花型、颜色的长裙不断面世,中国街头突然流动起了色彩。而对当时的男青年来说,头顶爆炸头、架着蛤蟆镜、松垮的蝙蝠衫或花衬衫解开几个扣子,喇叭裤拖着地,尖头皮鞋嗒嗒作响,则成了80年代最时髦的扮相。

  时间来到90年代,时尚风潮一夜吹起。年轻人纷纷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服饰指导原则。不仅服装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选择,染发、耳钉、文身等配饰亚文化也开始兴起。同时,受港台娱乐文化的影响,女孩子们身上的衣服也越来越短,越来越敢于并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社会也逐渐接受这样的服饰,曾经的“有伤风化”逐渐变成了如今的“以之为美”。

  近年来,人们的服饰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如果说之前的时代,还存在某种较为统一的“潮流”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审美中已经罕有这种一概而论的服饰风尚。在热闹的大街上举目四望,既有色彩浓烈的香艳范儿,也有北欧系的“冷淡风”,既有西装革履的英伦范儿,也有活力十足的嘻哈运动风。

  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不再随波逐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购物的便利,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不同的风格之间,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因为,更加发达的经济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更为分散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让人们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审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声音之间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和包容。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一部服饰风尚的演进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社会思想变迁史。改革开放40年,我们穿上了更漂亮舒适的衣装,更收获了愈加成熟包容的社会心态。(韩维正)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