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翔:香港金融多点发力助推国家战略实现双赢-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台港澳

刘怡翔:香港金融多点发力助推国家战略实现双赢

2018-05-03 23:38:32 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5月3日电 题:香港金融多点发力助推国家战略实现双赢——访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

  新华社记者 李滨彬

  2018年,香港金融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吸引了全球目光。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2018年,香港将在上市改革、基金税收、金融科技、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大力度,该局将协调监管机构和政策统筹工作,把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改革:多种措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4月30日,香港交易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并开始接受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申请,香港资本市场将以更加开放的怀抱迎接创新型公司上市。

  刘怡翔表示,随着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和互联互通的深入发展,内地新经济企业来香港上市更加便利,也有可能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增加投资机会。

  据刘怡翔介绍,香港金融管理局将于今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统,全面连接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提供全天候的实时支付平台。金管局也已就检讨及修订虚拟银行指引咨询银行业,以争取在今年内发出相关牌照。

  他表示,很多全球知名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建立金融科技孵化器、研究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加速器,将香港作为金融科技的研发中心。此外,香港在金融网络安全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央行也加大了合作。

  特区政府今年还加大了资产及财富管理税收优惠安排。香港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截至2016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总值达18.3万亿港元。

  互联互通:交易和监管合作稳步推进

  过去数年,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措施相继推出,例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等。这些措施都加强了香港作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金融市场首选门户的地位。

  2018年5月1日起,“沪深港通”每日额度扩大4倍。刘怡翔说,随着6月A股即将被纳入明晟指数(MSCI),这会带来跟踪指数的海外资金,对“沪港通”和“深港通”的需求规模会增加,每日额度增加到4倍以后,将会促进北向交易。

  针对今年互联互通的新措施,刘怡翔介绍说,2018年第三季度“沪深港通”的北向交易将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方便与内地监管机构合作进行风险监管;目前“债券通”只开通了“北向通”,香港和内地金融监管机构正研究怎样开通“南向通”,也在探讨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如何实现双通;随着A股加入MSCI指数,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市场方面也在研究如何满足国际投资者对A股风险管理对冲工具的需求。

  “我们会继续与业界和内地相关部委探讨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的渠道,以巩固及提升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刘怡翔说。

  合作:发挥香港所长共拓“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机遇

  刘怡翔认为,香港可发挥“一带一路”融资中心的作用。为鼓励更多内地、亚洲地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者及集资者参与香港债券市场,特区政府计划推出一系列措施,从吸引企业来港发债、促进投资者参与以及扩大投资平台三方面,增强香港债券市场的竞争力。

  据介绍,措施中包括推出为期三年的债券资助先导计划,修订合资格债务票据计划,并于今明两年继续发行银色债券,以及容许证券商加入认购银色债券行列,以增加销售渠道。

  在股票融资方面,刘怡翔介绍,2017年香港证监会曾针对“一带一路”基建工程项目赴港上市发出声明,鼓励其来港上市融资。

  他说,香港和内地企业还可以“拼船出海”,优势互补。香港聚集了大量国际顶尖的金融、会计、法律、基建工程与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机构和人才,兼具跨文化融合优势和国际通行规则优势。香港在地铁与机场营运、项目管理和投资开发等传统优势领域,可与内地加大合作。

  此外,刘怡翔表示,借大湾区建设的契机,特区政府会积极研究和争取落实便利大湾区内资金流通及金融市场融通的措施,包括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及放宽准入门槛等,以促进两地金融发展。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