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70年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2019-09-18 06:26: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看病难”到医改“组合拳”

  织就全球最大医保网

  2017年4月,中央七部门《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至此,实施了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过了从无到有、试点探索、全民覆盖和新一轮完善等发展阶段。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夯实人民健康基础的关键。“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列“组合拳”不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织就了一张全世界规模最大、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惠及近14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医改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品种148个;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至25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230家。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一轮医改以来,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深化改革前的40%下降到28%。而随着“三医联动”医改取得综合成效,民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了很大释放。

  70年,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包含在一粒粒药品里。引入更多救命好药进医保,推动药价稳步降低,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从举行两次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累计将53种临床价值高、药物经济性好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药价平均降幅近半,到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从加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面、进一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到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不仅惠民利民,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多家机构在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调研报告中就曾评价,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高健康绩效。

  

  从生病“拖扛”到就近获医

  父老乡亲看病更方便

  196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卫生所医生覃祥官辗转难眠,一场流行性疾病已夺走村子里几条年轻的生命。

  缺医少药的现状,让这个基层医生心焦不已。出路在哪里?

  几个月后的8月10日,“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创建者覃祥官被认为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创者。

  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一场以“赤脚医生”为重要内容的变革开始了。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赤脚医生”人数已超130万人。在简陋的医疗设备下,这些基层人民的健康守护人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为改变农村地区民众“小病拖、大病扛”局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由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进入新世纪,一场新变革来临。2003年,由农民个人及各级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正式启航,吉林、浙江、湖北和云南4省率先启动试点。4年后的2007年,新农合全面推进,有3.16亿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2008年,超过8亿的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更多的制度优势保障正在显现,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建整整50年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取而代之。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区市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其余7个省区市将于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制度并轨运行向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过渡。

  

  从曾受冷落到振兴发展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圈粉”

  “这对于中医药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也将为中医药迈大步走出国门提供强劲助力!”获评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李济仁先生难抑激动。令他发出如此感慨的是今年5月有关中医药的一则重磅新闻——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及来源于中医药的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和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

  70年来,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要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再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振兴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7亿,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3584.7万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功不可没。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到师承教育、从中医药文化建设到科学研究、从国内加快推进到走出去惠及外国民众,中医药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淬炼千年的东方智慧。

  本版撰稿:孙亚慧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六周年

  • 专题

    聚焦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 专题

    2019网络媒体山西行

  • 专题

    心连心 爱香港

  •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