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劲脱贫 蓄能攻坚——西海固扶贫产业发展观察-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加劲脱贫 蓄能攻坚——西海固扶贫产业发展观察

2019-09-03 00:48:10 经济参考报

  原州冷凉蔬菜多地畅销,盐池滩羊擦亮品牌,同心旱塬试种芦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西海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持续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培育壮大扶贫产业,脱贫攻坚获得新动力,可以说昔日山大沟深“苦甲天下”,如今产业兴旺展露新颜。

  找准产业扶贫“支点”

  宁夏西海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这里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贫困县区,宁夏现有的12.1万贫困人口中仍有8.9万人集中于此。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海固不断在贫瘠的土地上找寻产业扶贫的“支点”,目前形成了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养蜂等特色产业,一些绿色农产品被外省客商频频点赞,以“县县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发展之势撬动贫困之石。

  随着固原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最干旱、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种畜草、养牛羊,衣食不愁。炭山乡南坪村是原州区脱贫“老大难”,二十世纪90年代,全村只有几十头黄牛,随着草畜产业政策到户,全村目前牛存栏2000多头。“小时候经常外出要饭,没想到快70了,我养上了4头牛、十几只羊。”南坪村村民马术山说。

  经过近年来产业培育和技术研发,西海固200多万亩马铃薯成为山沟沟里的脱贫“金豆豆”。在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小庄村,村支书熊志忠告诉记者,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农户种植土豆的积极性很高,全村注重种薯繁育,合作社品牌慢慢建立,销售不愁。

  退耕还林后,西海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一度绝迹的“中华蜜蜂”复归,目前固原市蜜蜂养殖量近6万群,脱贫效益显著。泾源县将养蜂产业与兜底户脱贫联结,鼓励因残因病等致贫的兜底户养殖中蜂。“即便是劳动力弱的兜底户,也可以在家门口养蜂,一箱蜂年收入1500元左右。”泾源县大湾乡党委副书记张顾杰说。

  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推进,从埋头苦种到对接市场,精准脱贫实施以来,西海固产业发展迈向纵深。

  在原州区姚磨村冷凉蔬菜基地,记者看到,连栋育苗中心内智能机械正在统一呵护秧苗,3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的蔬菜长势喜人,1万多平方米的冷库内成箱的蔬菜被保鲜储存,蔬菜包装箱厂、制冰车间和冷藏车也建成配套,有序运转。

  彭堡镇副镇长、姚磨村党支部书记姚选作为全村致富带头人,创办的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周边10多个村组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规模扩大到3万多亩,每年为4000多人提供务工机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这几年,我们从源头统一蔬菜种植标准,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把握‘春提前、秋延后’生产周期,让好菜卖上好价钱。”姚选说。

  品牌的巨大带动力让一些县区尝到了甜头。盐池县以“产业+金融”为扶贫路径,实施“盐池滩羊”品牌战略,成立滩羊集团,统一滩羊产销,到杭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举办推介会。“一些客商专门来找正宗的盐池滩羊,我最多时养500只滩羊,一年能挣10万多元。”王乐井乡曾记畔村脱贫户张国定说。

  西海固在扶贫产业上还尝试引种新林果和高附加值农作物。大果榛子、蜜脆苹果、俄罗斯沙棘等在固原长势旺盛,开始上山推广;2017年以来同心县下马关镇成功试种2000亩芦笋。“芦笋富硒无污染,市场供不应求。”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说,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品种引入+节水灌溉”,亩均收益达5000多元。

  固原市扶贫办副主任张杰说,固原各县区正在谋划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打造从生产到加工、营销、品牌、市场等的全产业链农业集群,拓宽增收链条。

  巧挖“离土”脱贫潜力

  在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的同时,宁夏贫困地区创造机会紧抓“铁杆庄稼”。近年来,西海固在城市周边和农户家门口招商建厂,发展轻工业带动农民就业。

  走进位于固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车间,3万多锭现代化的纺纱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有序操控,一派繁忙的景象。宁夏丰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波说,明年20万锭纺纱投产后将解决2000多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建档立卡户。随着纺织产业扎根,织布、制衣等一批企业也将聚集固原,形成抱团效应。

  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固原积极发展现代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挖掘消费端潜力,营造“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轻工企业来投资建厂,把更多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使其务工有尊严、有保障、能致富。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农村妇女持家创收两不误。针对贫困地区妇女就业难问题,宁夏从2017年起在全区就近就地搭建平台精准帮扶。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的“巾帼扶贫车间”,50岁的邱淑芳正和姐妹们忙着加工集装袋。“在这儿干活,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小孩,还能挣个化肥、种子钱。”她说。

  一些贫困村在产业扶贫中还尝试三产融合。同心县石狮开发区管委会引入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实现种果养鸡、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石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辉说,贫困户除了获得流转土地、在园区打工的收入,在生态鸡养殖园区干满15天,以“劳务入股”的形式,鸡出栏还可享受分红;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附近农家成为其“后厨”……收入越来越多元化。(记者 陈晓虎 邹欣媛 银川报道)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聚焦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