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实施状况提交审议 如何用好3.2亿条信用信息?-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实施状况提交审议 如何用好3.2亿条信用信息?

2019-05-22 15:42:19 新民晚报

  《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实施状况上午提交审议 

  如何用好3.2亿条信用信息? 

  

  社会信用管理部门应用清单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

  首席记者 姚丽萍

  今天,在上海,一个覆盖了全市法人、自然人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可以对外提供的查询数据是多少?3.2亿条!

  信用信用,关键在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从信息收集、信用奖惩,到信用修复、信用服务,3.2亿条信用信息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天上午,《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实施状况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信用之“用”,备受关注。

  信用画像

  要“失信信息”也要“增信信息”

  3.2亿条,是个庞大的数字。这样的量,是否足以适应上海市场对信用信息的深度应用?执法检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上海,信用应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目前,上海市公共信用平台已经实现与国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16个区公共信用信息子平台、自贸区、司法局、住建委等7个重点行业子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网上政务大厅实现对接,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可查询全市200万户企业的法人信用报告及180万条双公示信用信息,以及法院、税务、海关等领域的红黑名单信息,推动各区、各部门在日常监管、资金支持、录用晋升等环节实现“逢办必查”;社会信用管理部门编制了应用清单,涉及应用事项2394项,其中,推荐事项1806项,强制使用588项(见图表)。

  即便如此,执法检查表明,目前本市公共信用信息的汇集总量距离深度应用仍有差距,距离为市场主体“全面信用画像”也有差距。同时,信用数据的综合性有待增强,比如,在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公共服务或融资服务时,不仅需要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等负面信息,也需要社保缴纳基数、公积金缴金额度和纳税数额区段等正面信息,而目前公共信用信息库中仍以“失信信息”为主,“增信信息”相对缺乏。

  此外,信用信息共享和融合不够。条例第16条明确推动信用信息系统间的开放合作。目前,本市信用信息平台与央行金融基础数据库仍处于隔离状态,海关也仅向平台推送企业资质类信息、监管类信息,尚无法开展有效的数据对接。

  未来,上海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如何才能更有质量?来自市发改委的信息显示,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的作用,回应征信诉求,加大与公共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信用服务企业等提供的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形成信用大数据库,不断更新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

  同时,可公开的数据,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坚持“能公开尽公开”,广泛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对须授权查询的数据,既要确保信息安全和主体权益,也要探索提高公共数据查询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

  此外,聚焦环保、投融资、招投标、放管服改革,上海将不断推出信用名片、信用图谱、信用预警,一系列个性化信用服务产品,将成为征信新亮点。

  信用奖惩

  要“黑名单”也要“红名单”

  严重失信,进征信黑名单,毫无疑问。但执法检查发现,实践中情况复杂多样,黑名单设计欠考虑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一些困惑。

  有的企业反映,进了黑名单自家竟浑然不知,其法定异议权和整改权受损;有的企业反映,一些惩戒措施不匹配失信程度,“小错重罚”和“低成本失信”,尴尬并存;还有的企业反映,经营异常名录比较宽泛,一些简单的不规范经营行为都被纳入失信范围。

  较之过严的惩戒,激励则明显不足。执法检查发现,守信联合激励的应用领域还比较少,激励措施也比较简单,“守信得益”的普遍性效果尚不明朗。

  执法检查还发现,条例第38条规定的信用修复权实现不畅。迄今,本市依法信用修复的成功案例仅以个位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支撑。放眼全国,鉴于信用修复的呼声日益高涨,浙江等地已就信用修复出台管理办法,上海不能落后。

  征信,如何“过罚相当”?依据条例第25条,申城各种严重失信名单需要重新梳理,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发布途径、告知程序、移除机制均须规范,保障过罚相当。同时,征信部门还应积极推进发布激励守信的“红名单”。

  市发改委透露,本市将出台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具体办法,健全信用修复管理机制,明确信用修复渠道,规范修复流程,及时恢复和改善失信主体信用状况,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

  至于守信联合激励,也有好消息。上海将以信用为手段提供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持续推动银税互动、银担合作,实施“专精特新”专项担保、“科技小巨人信用贷”。截至2018年底,上海银保监局和市税务局推动银税互动,累计发放各类银税合作产品贷款358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省利息成本及抵押、担保费用约1.8亿元。这还只是开始,今后,“信用张江”、嘉定区大数据产融合作平台等系列创新载体,将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个好消息是,信用惠民便企的“信易+”工程,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住房租赁等更多公共服务、民生领域为守信者提供优惠便利,促进信用消费。

  信用服务

  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信用,信用,关键在“用”。评级机构如标普、穆迪等,若下调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影响一定巨大。未来,上海能否产生自己的“标普”和“穆迪”?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信用服务业务的地区之一。目前,上海信用服务机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前列。2018年主要信用服务机构营业收入规模超20亿元,约占全国1/ 5。全市从事信用服务业的企业270多家,其中央行备案企业征信机构29家,证监会、人民银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共10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本市信用服务机构总体而言普遍较小,能提供的产品品种不多,社会认可度也不算高。执法检查中,一些企业反映,在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时,也要严厉打击“信用信息黑市”,对那些以大数据公司形式出现的机构,应纳入监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社会的征信服务水平,总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信用发达国家,信用应用非常广泛,个人和企业失信,一定寸步难行;与之伴生的,是信用产业和信用服务的异常发达。上海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在这座城市,信用服务业的发展机遇就在眼前。

  未来上海如何产生自己的“标普”和“穆迪”?执法检查提供的一个路径是,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把握金融业扩大开放机遇,在与国际信用服务企业同台竞争中,不断提升行业实力,将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引进来”,鼓励本地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展信用衍生服务,开展跨区域信用服务。

  同时,鼓励政府部门释放更多“用信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协助开展重点领域“红黑名单”认定、信用评价、分类监管、信用惠民、信用修复培训,一方面要守住安全底线,一方面要充分满足信用服务机构的“用信需求”,让信用服务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专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