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见证宝钢创新之路(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王建国:见证宝钢创新之路(图)

2018-10-15 04:31:07 人民日报

1985年一号高炉点火,2004年进入世界500强。作为最早一批进厂的工人

王建国:见证宝钢创新之路(改革开放40年·改变从这里起步⑤)

  宝钢一号高炉点火仪式。

  资料图片

  王彦杰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王建国在湛江时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宝钢电厂全景。

  资料图片

  钢铁产能落后、产量严重不足,曾经是国人的心头之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指示下,1978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建设。

  当年11月7日,宝钢建设工地现场一片欢呼,漫天鞭炮,宝钢工程第一根钢桩顺利入土,中国钢铁工业也由此迈上通向现代化的新起点。

  这一年,即将从上海机电局上海量具刃具厂技校毕业的王建国,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懵懂中加入到了这个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大的工程之中。

  从一片芦苇荡到自动化生产线

  对于当时的王建国来说,留校任教被认为是最好的去向,作为班长,王建国觉得十拿九稳。不料,一纸通知下来,王建国被分配到宝钢。他有点不乐意:“我家在市中心的衡山路附近,宝山在遥远的乡村,宝钢所在地还是一片芦苇荡,心里落差很大。”

  作为当时国内投资最大的工程,中央要求“举全国之力办好宝钢”。宝钢工地号称有十万建设大军,一期工程投资128.77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拿出13.46元,而当时人均GDP仅381元。

  宝钢需要培养一支优质工人队伍。1978年,包括王建国在内的2000名应届高中和技校毕业生成了宝钢人。

  “将近6年,我其实每天去上钢三厂上班。”从1978年打下第一根桩,直到1985年一号高炉正式点火,宝钢在争议中停建、缓建、续建。

  王建国告诉记者,工厂建设期间,新进员工都分配到其他钢铁厂培训,“听说宝钢全套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跟国内钢厂不一样。这6年,我们努力学外语、学钢铁基础知识,希望以后有用武之地。”

  王建国被分配到设备部,成了最早一批进入宝钢全新工厂的年轻工人。

  与上钢三厂相比,先进的设备、干净的车间,被誉为花园工厂的宝钢,没有明显的烟尘。第一次见到自动化生产线,小心翼翼跟“洋师傅”请教,下班后围观跑步健身的外国专家……在王建国眼里,这一切都是新鲜的,却有点使不上劲儿,“设备安装,我们只有跟在旁边看的份儿。”

  当时的宝钢,70%的员工都是转岗工人、复员军人、高中毕业生等,对于自动化钢铁生产设备是“零经验”。“作业做不好不睡觉”,源于每个宝钢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发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宝钢培养人才的“法宝”。

  “学习氛围很浓,大家都很自觉。”王建国说。在宝钢历史陈列馆有一幅油画:班车座位有限,一些员工自带折叠小板凳坐在车厢里,手捧外语书。“一切都是进口的,不光生产线,甚至每一根螺栓都要进口,学好外语就能看懂说明书,更好和外国专家交流。”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