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扬:媒体智能化应着力提升“三大实力”(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刘思扬:媒体智能化应着力提升“三大实力”(图)

2018-09-07 14:56:16 央视网

  刘思扬出席开幕式暨主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9月6日在浙江宁波举行,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出席开幕式暨主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刘思扬在题为《变革:数字化社会的媒体智能化发展》的演讲中指出,只有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深刻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勇于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传统媒体才能赢得优势,跨越发展。媒体智能化应着力提升“三大实力”,即智能化基础设施的硬实力、“数据+算法”的软实力和人机协作的巧实力。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来宁波参加 2018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闻媒体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诞生 18 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互联时代,媒体必将迎来一次新的变革。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只有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深刻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勇于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传统媒体才能赢得优势,跨越发展。

  新华社在 2015 年就推出了可以批量编写新闻的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在体育、财经领域广泛应用。之后,又组建了覆盖全国的新闻无人机队,搭建了拥有一流设备的创意工场。去年,我们推出国内第一个智能化媒体生产平台“媒体大脑”,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今年,我们依托“媒体大脑”,开始构建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重点的智能化编辑部。

  借此机会,我就媒体智能化这个话题,同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一、媒体智能化应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首先是内容产品,这是媒体创新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 15 个字的核心是内容建设。通讯社本质上是内容提供者,内容优势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立足内容创新这个根本,推动新闻产品精准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以优质内容赢得用户、赢得受众。

  去年,我们通过“媒体大脑”生产了第一条 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今年两会, 升级版的“媒体大脑”推出了 9 期数据可视化视频产品。这些移动产品的共同点,就是多渠道采集数据、大数据挖掘信息,以机器算法之智洞见人之所未见,带给读者全新视角和阅读体验。今年夏天,新华社“媒体大脑”投入世界杯报道,31 天生产短视频 3.7 万条,占国内主要视频平台总量的 70%,最快一条视频生产仅耗时 6 秒。这在新闻生产历史上是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它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线索,快速生成新闻,采集海量数据,洞见独特视角;它让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大有可为。我们将推动智能化视频生产常态化,优化内容产品供给结构,推出更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视化、个性化产品。

  二是平台终端,这是媒体创新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无处不在,阵地无处不在。随着智能手机等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 媒体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移动端发布新闻信息。可以说,媒体智能化,很大程度是移动媒体的智能化。

  打造自主掌控的传播矩阵特别是移动终端,是新华社由传统通讯社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媒体服务的重要平台。经过这两年发展,新华社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三微三端三平台”的传播格局,移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去年,我们推出“现场云”平台,向媒体用户免费提供智能化工具和平台化服务,帮助媒体融合转型,加速新闻生产数字化升级。目前入驻机构用户 2780 家,发起直播 7.8 万场,发布报道 54.5 万次、短

  视频 25 万条,成为国内最大的原创直播新闻在线生产平台。去年 7 月,“现场云”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媒体融合特别奖”。

  三是体制机制,这是媒体创新的基础支撑。体制机制创新是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 新型主流媒体就难以建成。我们正在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深度整合信息资源,持续优化采编流程,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我们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生态的“编辑部+”新型采编架构,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融合产品“项目制”运作。两年来,培育了 35 个创新项目, “新青年”“新华 FM”“全球拍”等都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广泛影响。

  四是人才队伍,这是媒体创新的重要保障。今天的新闻工作,对人的要求已不再是单一的采访写作,创意策划、数字加工、精准传播这些新技能也变得必要而重要。建设智能化媒体,要有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正在完善岗位设置、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懂算法和大数据、掌握数字技能、熟练产品运营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与智能化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布局。

  二、媒体智能化应着力提升“三大实力”

  “三大实力”就是智能化基础设施的硬实力、“数据+算法”的软实力和人机协作的巧实力。

  所谓硬实力,核心是计算能力。要构建一个基于 GPU+CPU(图形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混合云服务的智能化技术平台,支撑智能应用的大规模矩阵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支撑对全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和处理。

  所谓软实力,核心是数据和算法。要调整优化数据结构,构建新型智能数据库,做到互通互用;还要将主流价值取向导入机器算法, 建立精品内容池,逐步形成以主流价值取向为主、价值与兴趣并重的新型主流算法。

  所谓巧实力,核心是人机协作。要以智能技术重塑采编流程,将数据录入、处理、产出有效连接,贯通策划、采集、编辑、发布、供稿、反馈等新闻生产链条;同时,优化组织结构,打造统一、高效、协同的智能化采编运行架构。

  三、媒体智能化应防止陷入“三个误区

  一是内容边缘化。今天的社会,不缺少内容,缺的是优质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打造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媟体的职责使命,是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

  二是缺乏系统性。媒体融合不是媒介形态的简单叠加,移动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翻版,媒体智能化发展,必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来实现。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技术建设为基础,流程再造为关键,产品研发为核心,架构重塑为保障,实现资源整合融通,带动整体业务水平提升。

  三是技术至上论。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出现的“算法乱象”成为低俗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在媒体智能化发展中,要准确把握人机协作的基本特征,充分认识人是主导、“机”是辅助、算法也有导向,采编人员是人机协作的主体、主力和主角,只有他们转变观念、拥抱变化、主动适应,融合发展才不会走偏,才能取得实效。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融合发展、移动优先是媒体发展大势,也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当前,传统媒体正在向智媒体嬗变。新华社愿同大家一道,着力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携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局面。谢谢大家!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中工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