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西海固移民的幸福时光-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西海固移民的幸福时光

2018-08-25 08:55:56 中工网—《工人日报》

  盛夏时节,晴空丽日,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片宁静。

  村民海国宝细心地擦拭着自家的汽车。院子里,黄瓜、西红柿和白菜长势旺盛,围墙旁静静盛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62岁的海国宝很享受现在的幸福时光,自打6年前搬迁到这里,生活完全变了一个样。这个在山区“苦了一辈子”的人,现在“做梦都能笑醒”。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2012年,有1万多名贫困村民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到这里。

  这是宁夏易地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是“苦瘠甲天下”之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资源禀赋的稀缺,使这里的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6年前,海国宝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他待了大半辈子的故乡——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生态极其脆弱,交通十分不便。 “完全是靠天吃饭,好一点的时候小麦亩产100多公斤,遇上干旱,没有收成还要倒贴钱。”这是他一家子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易地搬迁成了当地人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从1990年起,宁夏开始了有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

  怀着对新生活的期望,海国宝与儿孙们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

  闽宁镇是一个纯移民镇。1997年,以福建、宁夏对口帮扶的两省区简称命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镇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现在的11976元,增长了20多倍。

  高标准规划建成的原隆村,成了海国宝和乡邻们的新家园。为了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当地政府推出多种产业扶贫政策。几年下来,原隆村拥有了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和光伏发电6个产业。村民们把土地流转了出去,“大家都成了挣工资的城里人。”

  海国宝的儿子和儿媳在镇上的企业上班,每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刚搬来时,全家7口人住的是政府援建的两间房子。2015年,一家人用3年时间积攒的12万元钱在院子里加盖了4间房。之后,儿子又买了车。

  “喝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全套家电,远一点的地方开着自家的车就去了。”海国宝过上了梦想中的富裕生活。

  崭新的生活常常让海国宝与老邻居们感叹“赶上了好时代”。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更令他意外且惊喜。

  “村里看不见那种游手好闲的人了。”海国宝说,年轻人再也不用父母催着去干活了,上班、打工特别积极,因为“生活有了奔头”。

  邻居们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和睦了。2016年,村里还评出了595户星级文明户。业余时间,大家最爱去的地方是村里的小广场,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村民的热捧。

  村里的学校也是大家最关注的地方,哪家的孩子学习好、谁愿意为孩子学习花钱成了村民“攀比”的主要内容。“以前,条件太差了,娃娃们书都念不好,不少家长巴不得孩子停下学业回家干活。”海国宝说,现在这所学校的设备和师资都非常好,学生娃娃不光提高了成绩,自信心也增强了,“见了生人再也不躲躲闪闪了”。

  海国宝对孙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暑假结束前的考试中,读初二的孙子在全年级600多名学生中考了第16名,他高兴了好长时间。

  “我指望着呢,他肯定能成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海国宝满怀憧憬地说,自家从孙子这一辈开始“都要做个文化人呢!”

  记者 马学礼 黄 康 肖婕妤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