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酷暑中随急救车治疗病人 :“这身白制服 不是谁都能穿的”-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记酷暑中随急救车治疗病人 :“这身白制服 不是谁都能穿的”

2018-08-03 15:24:24 北京晚报

  近来北京天气湿热,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接到大量市民打来的发烧、中暑、晕厥以及老人发病的求助电话。昨天下午,记者登上120急救车跟车采访,实地感受到一线急救人员酷暑中工作的艰辛。

  车内气温比户外还高

  司机师傅张枫、医生杨毅和护士郑翔昱以及两名急救辅助员,是记者所搭乘的这辆急救车的急救小组成员。昨天下午1时左右,医生杨毅的手机突然接到派单信息,北二环某小区内有人高烧不止。张枫师傅迅速驾车驶上应急车道,十几分钟就赶到救援地点。

  医生询问男子病史、最近是否有出国和接触生禽等经历后,初步诊断男子因为受凉导致高烧。为男子量完体温后,他的体温竟高达39.4摄氏度,急救车迅速将他送到北大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由于男子发热畏寒,所以在整个病人转运过程中,急救车的车厢没有开空调,车内的气温比户外还高。杨毅热得满脸通红,郑翔昱的白衬衫也湿透了。但他们没时间擦汗,见陪护男子的亲友还在路上,郑翔昱为他挂了号,协助发热门诊的医生开始介入治疗后,急救小组的同志们才离开。

  接到求助两分钟内出发

  回到车组值班室,才过两分钟,新的求助信息又来了,“上车!”根据市急救中心规定,从接到患者求助到急救车出发不能超过两分钟。急救小组5个人迅速在车内集结。这样的速度,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着实感到手忙脚乱,但他们却从容不迫。

  途中,杨毅不停向在现场的患者同事了解着患者目前的情况和既往病史,这都为了一会儿到达现场后,能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急救车在主路上飞驰、又不停地在狭窄的胡同里穿梭,终于见到了患者。这是一名40多岁的女子,她躺在地板上,身体轻微抽搐,任急救人员怎么呼叫都没有回应。据她的同事透露,女子之前被人批评了几句,随即晕倒在地,因担心女子患有心脏病,她的同事不敢去扶。医生护士检查后初步判断女子可能为过度通气所致。将女子抬上担架后,张枫师傅拉动警报,将女子快速送到宣武医院。

  杨毅和郑翔昱在人群里穿梭,既要协助女子同事给她办理手续,又要跑到诊室向大夫介绍病情,还要引导女子同事去租推床,一切交接工作结束后,记者也松了口气,感觉可以坐着开着空调的急救车,返回到中心站休息了。

  被“追派”直奔下一个现场

  然而,杨毅医生突然告诉记者,“我们的急救车赶上追派了”,张枫师傅迅速调转车辆飞速驶向下一个现场。这名求助者是一名89岁气短的老人。所以急救车的车速一下加快,张枫师傅也不断鸣笛,呼吁前方车辆让行。

  车辆到达小区时,家属已在下面迎接。经过一番检查,杨毅发现,老人患肺炎,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病,身体非常虚弱。杨毅和郑翔昱向家属提出了送院治疗建议。最后家属决定,外面天气酷热,不带老人去医院就医了,医生护士确认老人体征较为平稳后,尊重家属的意见。郑翔昱反复嘱咐道:“如果一旦情况不好,您一定随时打急救电话。”

  车辆开始了第三次返程,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为了节省时间,杨毅抓紧时间写病历。急救车内温度很高,这个休完产假第一天上班的年轻妈妈差点在车上吐了出来。记者提出让她换个座位,但杨毅还是婉拒了,她反复说着,“我可以,我可以克服的”。

  后记

  “这件白制服,不是谁都能穿的”

  两个小时、三次急救,只休息不到五分钟,这就是酷暑中,北京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真实状态。

  临行前,记者希望能为这次采访留个纪念,提出想留下郑翔昱借给记者的这件急救工作服。他当场答应了,但能看出他非常不舍。后来,他在微信上嘱咐记者:“衣服是刚从洗衣房取回来的,已经跟了他四年,经历了无数次生命接力。”他说,请记者一定要好好待它。

  采访后回到家中,记者把一天的经历分享到朋友圈,这个送制服的小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一位至今在陕北佳县为患儿看病的北京知青留言道:“白制服不是谁都能穿的,它是救死扶伤的象征,一定要好好待它。”

  本报记者 张骁 J243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问中东非洲五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 专题

    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德国等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