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梯田:黄土高原上的“别样画卷”(组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陕北梯田:黄土高原上的“别样画卷”(组图)

2018-06-28 09:31:07 西部网

  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与黄土高原有莫大的关系。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泥沙被卷入黄河,以致出现了“一碗河水半碗沙”的现象。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也被冲刷殆尽。由于土地贫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百姓广种薄收一直靠天吃饭。

  为了保持水土,更为了增产增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各类梯田。之后,不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梯田的修建一直都没有停止。事实证明,如诗如画的梯田的确为黄土高原解决温饱问题乃至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水平梯田。

  米脂水平梯田——“世界上最好的梯田”

  高西沟村,是一个隶属于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的小山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这并没有妨碍它声名远播:作为最早修出水平梯田的村庄之一,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第5版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为题,大篇幅报道了高西沟村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进事迹,并且在头版配发了社论《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

  “我们这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前水土流失很严重,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5月29日,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告诉记者,为了填饱肚子,1952年,在当地水利专家的指导下,高西沟村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开始带领乡亲治理沟道、修建梯田。后来,高西沟村人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即用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这种利用梯田综合发展农牧业的方式,使高西沟村民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一首新编民歌里有这样的歌词: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高西沟村的故事只是被誉为“梯田之乡”的米脂县发展梯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连绵不断的梯田、群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64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在米脂视察时欣然提笔赋诗:“勤劳传统越千年,农事从无一日闲。我到米脂开眼界,梯田直上白云间。”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技术官员、土壤和作物管理专家阿伦斯博士带领农业考察团在米脂考察后,对米脂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气魄和聪明才智给予了高度评价:“米脂的梯田是世界上最好的梯田。”此后,全世界众多专家学者前来米脂考察、访问,并由衷地赞叹米脂梯田为“人间奇迹”“黄土高原的金字塔”。

  “即便在‘文革’期间,米脂发展梯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到20世纪70年代末,米脂水平梯田规模已经达到15万亩。后来,米脂成为全国43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水平梯田的发展。2000年之后,随着大型机械的投入使用,原有水平梯田经过改造,质量和效益均大幅提升。”米脂县水利局总工程师丁光普说,目前全县水平梯田面积约为38万亩,占到了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梯田,为米脂县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米脂县将山地苹果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提出了“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使得山地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8.5万吨,产值4亿多元。

  米脂县杜家石沟镇高家洼村村民李志发就尝到了种植山地苹果的甜头。几年前,他在自家8亩水平梯田上全栽上了苹果树,2017年果树第一次挂果,每亩就赚了4000多元。他高兴地说:“这些果树进入丰产期后,按现在的行情,一亩至少能赚七八千元,比原来种玉米、种杂粮强太多了!”

1 2 3 共3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