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 回望延安退耕还林20年(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 回望延安退耕还林20年(图)

2018-06-15 09:28:01 新华每日电讯

  丛林花果中有本“致富经”

  “生态兴则百业兴。做到生态养民,才能巩固住退耕还林的成果。”

  延安的绿水青山,不仅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生态巨变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生动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73岁的侯秀珍当年是坐着驴车、迎着黄土嫁到南泥湾来的。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连绵起伏的青山与山脚下的万亩花海相映成趣,几位南方来的游客不禁吟唱起民歌《南泥湾》。

  侯秀珍的公公是著名的“三五九旅”的一名连长,南泥湾的许多粮田都是他和战友们一起开垦出来的。退耕还林后,作为村里妇女队长的侯秀珍却带着妇女们种树,把粮田变为森林。

  “过去我们这里‘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但是庄稼种得多产量低,牛羊满山啃得草都长不出来。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下来,冲得川道里的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侯秀珍说。

  侯秀珍说,虽然不见了公公开垦的粮田,但是种上了树,村里人的日子却越过越好。“栽上树的几年,山上的洪水不下来了,山绿了、水清了。因为不再广种薄收,腾出来劳动力了。国家给的退耕还林的补助,孩子都上学了,村里这几年不仅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博士生。这种日子,过去哪里敢想?”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说,南泥湾近年来还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形成四季不断的美丽风景,“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成辉。“目前南泥湾农民新增收入中的10%至15%,是来自于‘生态经济’。”

  栽下“聚宝盆”,生出“致富经”。站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的山峁上举目四望,郁郁青青的果园向八方延展开去,大大小小的苹果挂在枝头。近年来,梁家河村共退耕还林5590亩,发展起山地苹果981.2亩。

  “过去我家种40亩地,一亩地年产才100来斤。现在大部分地都退耕了,只保留了10亩苹果。”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说,2017年,10亩果园为他带来了40万元的收入。“我现在就希望能在我们这里多种点苹果树,再种上桃树、杏树、核桃树,把我们这里变成真正的‘花果山’,那我们农民就美得很了!”

  如今的延安,正在经历由美变富的历程。

  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成为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主导产业支撑下,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

  “生态兴则百业兴。做到生态养民,才能巩固住退耕还林的成果。”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远山是生态林,近山是经济林,安塞坚持“生态+”,发展6万亩蔬菜和40万亩山地苹果,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22万元。

  荒山“盖被子”,农民“有票子”。据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介绍,目前整个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实现产值在百亿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

  初心不改,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延安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障

  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说,退耕还林的初心是生态修复和保持水土。20年的退耕还林给延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表现为山变绿了、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产业结构明显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等。

  当地干部群众认为,近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的相关探索或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启示一:国家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延安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障。

  “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增鹏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时,曾在陕北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做出了以尊重自然规律为主线的制度设计。

  付天平说,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是拉动延安生态建设的“三驾马车”。“只有国家政策持续强力实施,延安生态建设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启示二:基层干部群众立足长远、接续奋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久久为功,保证了延安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急于求成换不来绿水青山”,延安市市长薛占海说,自退耕还林启动以来,延安各级干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如果哪一任干部有松懈,就没有延安今天的良好生态”。

  启示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牢牢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延安退耕还林顺利推进的基础。在退耕还林启动之初,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解决了老百姓要吃粮、要生存的现实需求。

  延安市环保局副调研员常翔宇说,截至2017年底,国家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各项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130.6亿元,其中直接兑付农户113.4亿元。延安正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尝到了生态建设的甜头,延安自2013年起自筹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截至目前已完成160.2万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告诉记者,延安人民最听党的话,只要方向对,不怕路程远。延安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守护好延安的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记者李勇、刘宗荣、姜辰蓉、陈晨

1 2 3 共3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