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生机盎然,移民幸福无边——新疆最大咸水湖边的人与自然协奏曲-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湖畔生机盎然,移民幸福无边——新疆最大咸水湖边的人与自然协奏曲

2018-06-01 13:21:31 新华网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日电(记者张晓龙)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入1000万元的生态移民项目在启动3年后开始见效——一只只鹅喉羚重返保护区觅食,一棵棵胡杨幼苗吐露新绿,这座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及其周边区域正重新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

  艾比湖东北部的科克巴斯陶是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它位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及核心区的交错地带,面积达25平方公里,曾是一片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牧民迁至科克巴斯陶进行季节性放牧,并在此陆续建起临时居住点,到2015年前后常住人口已达54户189人。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人畜进入导致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科克巴斯陶天然植被遭破坏,自然更新困难,生态环境呈严重退化趋势。

  遭到破坏的科克巴斯陶,由于自然植被稀疏,又缺少可饮用水源,大部分牧民都难以越过“贫困线”。放牧难以为继后,一些牧民便捕捞艾比湖中的卤虫卵(卤虫有净化水质和为候鸟提供食物的作用)、采挖寄生于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一种名贵中药材)。这种谋生手段又进一步加剧了艾比湖湿地的生态退化。

  为打破越贫困、越破坏的恶性循环,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15年启动生态移民计划。在广泛征求牧民意愿的情况下,政府确定了搬迁方案。

  截至去年8月,科克巴斯陶区域牧民已全部搬迁。其中50户161人已安置到距离科克巴斯陶40公里的边境城市阿拉山口,全部纳入国家城市最低保障政策,享受就医、就学帮助,有意愿就业的,由政府帮助提供就业岗位。其余少部分牧民根据个人意愿迁回原籍地塔城地区。

  生态移民带来自然与人类的双赢。科克巴斯陶的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恢复。“村子(指牧民定居点)搬走后,草情明显好了,胡杨苗也出来了,以前咋会有呢?早被牛羊吃掉了!”科克巴斯陶保护站管护员巴音草呼特指着胡杨林内那些低矮的嫩苗说。

  在离开科克巴斯陶的路上,记者还偶遇两只珍贵的鹅喉羚。保护站管护人员介绍,牧民搬迁后,植被得以恢复,大量野生动物回归,仅在科克巴斯陶区域觅食栖息的鹅喉羚就有100多只。

  大量牧民也因生态移民变为城市市民,在新的身份中开始新的生活。记者进入阿拉山口市一小区51岁的哈萨克族妇女特列吾汗·马那太家时,她正在68平方米的两居室内打扫卫生。

  丈夫早逝的她曾在科克巴斯陶生活数十年,2016年与儿子、女儿一同搬迁到阿拉山口市。

  特列吾汗·马那太说,这套楼房是政府无偿提供给移民的,产权也属于个人,“政府为我们铺好了地砖、粉刷了墙面,一家只花四五千元装修一下厨房就可以搬进来。而要是在科克巴斯陶生活,我们只有没水没电的土屋和年复一年的贫穷。”

  特列吾汗·马那太一家不仅住进了城市,也在融入城市。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特列吾汗·马那太正在积极学习普通话,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已在幼儿园工作,另一个则在申请成为一名护边员。

  “我感到幸福和满足,从未有过的那种。”特列吾汗·马那太说。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