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人类“飞天”的“助推器”-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合作:人类“飞天”的“助推器”

2018-06-01 07:02:14 中工网--《工人日报》

5月28日,中国向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发出邀请,欢迎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各项合作——

合作:人类“飞天”的“助推器”

  5月28日,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在维也纳举行。中国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的重要一步。

  1992年,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长征七号遥一火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飞行任务先后圆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迈入“空间站时代”。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全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设计寿命10年,运行轨道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容纳6名航天员。由于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在2024年到期退役后,其“身后事”尚无定论。中国的空间站届时或许将成为能提供太空环境下研究的唯一场所。

  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核心舱用于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提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场所。实验舱用于支持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实验。空间站预留新舱段接口可拓展舱位,并支持外挂大型实验。

  在中国的空间探索工程当中,始终坚持和倡导开放、和平、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面向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未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申请与中国的空间站展开合作。

  中国空间站将采用三种合作模式:一、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二、申请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三、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舱外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外开展实验。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赞道,在向他国开放本国航天领域方面,中国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空间站向世界打开合作大门将推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

  “以空间站的体量、对所有联合国会员国无差别开放合作机会,中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迪皮波说。

  国际空间站:合作与竞争并存

  从1971年苏联成功发射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算起,人类拥有空间站的历史已经长达近50年。现在,由美俄等16国共同参与运作的国际空间站,正运行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轨道上。

  国际空间站是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和巴西等总共16个国家联合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个国际合作建设的空间站。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工作舱(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发射成功,3名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成为空间站第一批工作人员。此后又过了10多年,直到2011年底,国际空间站才完成全部建造工作。

  国际空间站在组装阶段,其主要设施由俄罗斯的质子号火箭、欧洲航天局阿里安5号火箭以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运送。相应的,国际空间站的各种部件也是由合作各国家分别研制。空间站的工作舱由美俄共同研制,多功能对接舱和服务舱由俄罗斯承建,实验舱包括美国的实验舱和离心机舱、俄罗斯的研究舱、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和日本实验舱。

  虽然国际空间站的架构与运行建基于国际合作,但其主要“玩家”之间在太空探索方面的竞争与博弈仍显而易见。

  2010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最初计划于2015年推出商业载人航天项目又迟迟无法达到美国航天局提出的技术认证要求,通过俄罗斯联盟系列飞船运送美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成为后者不得不接受的选择。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买不到票”的情况,但从2008年到2018年俄罗斯联盟飞船单人票价372%的飞涨,难免令美方咋舌。更为关键的是,从2014年4月起,美俄关系因乌克兰危机陷入持续紧张,两国曾一度暂停除国际空间站外的其他太空合作。政治风险始终是美俄太空合作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美欧虽然是同盟关系,但美国对欧洲发展其自身的太空能力也始终保持警惕。伽利略计划是欧洲寻求摆脱对美国太空技术依赖的标志性项目,于2002年3月正式宣布启动。对于这一计划,美国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合作的姿态。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妥协,美国不阻挠欧洲建设伽利略系统,欧洲同意放弃原计划中与美国GPS系统相近、容易导致信号冲突的发射频率,采用对信号稳定性有影响的次优方案。

  作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多年来却被不公正地挡在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大门外。1994年国际空间站开始第一阶段时,中国曾经申请加入项目,但是遭到美国拒绝,理由是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2011年,美国国会又以所谓国家安全的理由通过“沃尔夫条款”,中美官方航天合作被彻底冻结,两国民间航天科学合作项目也受影响。

  越走越宽的合作之路

  近年来,由于中国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美国航天界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意向日益强烈。2015年,时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表示,美国应该在人类太空项目上与中国合作,他相信美国国会禁止与中国进行官方太空合作项目的禁令是暂时的。

  2017年,美国“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飞船上携带了一个由中国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的空间环境基因实验装置。这种由“中国高校+美国企业”的组合,以其特殊的合作模式,成功绕开了阻碍中美太空合作的政策壁垒,因而被不少媒体称为“破冰之旅”。

  在与中国进行航天合作方面,俄、欧与美方之间显然存在“温差”。

  不久前有俄媒报道称,俄航天部门负责人提出邀请中国访问国际空间站俄方舱段。去年11月,双方签署了未来5年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大纲。今年3月,两国又共同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关于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合作意向书》,意味着中俄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将有进一步动作。

  2017年4月,欧洲航天局发言人赫韦斯滕达证实,欧方正与中方探讨有关月球基地的计划,“中方有雄心勃勃的月球计划。上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以来,航天领域发生变化。我们认识到,为了以和平目的探索太空,我们要进行国际合作。”

  除了积极寻求与航天领域的先进国家进行合作,中国更努力贡献自身力量,与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往往只能望“空”兴叹的发展中国家展开合作共享。2005年,由中国、泰国、巴基斯坦最初倡议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立。作为该组织的东道国,中国对其组建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以及更重要的技术支撑。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李新军2017年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主导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成员国航天技术水平,提高应用能力,造福当地民众。”(梁凡)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