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辽原村:人菌“抢”房记

2018-05-21 15:05:19 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5月21日电题:人菌“抢”房记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走进黑龙江省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笔直的水泥路、整齐的砖瓦房、宽大的菜园子……但推开房门一看,却吓记者一跳。屋里“住”着密密麻麻的木耳菌包,根本找不到人住的地方。一问才知,这里曾经发生人与菌“抢”房的故事。

  原来,记者看到的是辽原村老区,农民家家有宽敞的砖瓦房,但却一度“有房无屋住”,有的甚至成为“失房”农民。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辽原村,411户农民长期以种植玉米、大豆、杂粮等作物为主,2000年前后开始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

  村民一直有自制菌种菌包的习惯。“自制菌种菌包,成本低,风险低,外购菌包有出耳率低的情况。”辽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说。

  辽原村纬度较高,冬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为保证菌种菌包发酵的适宜温度,农民就把菌包放到自己住的屋里培养。这样,人与菌包就开始“抢”房住。

  “屋里最热乎的地方就是火炕,大伙就在炕上搭起架子,菌在上面,中间是人,下面是炕,人和菌混居。”王景全回忆,当时有的炕上搭三层架子,人在炕上根本站不起来,上炕就得躺着。

  村民不断扩大木耳生产,需要扩大菌包培养的地方,人与菌“抢”房现象加剧。

  当时,有的农民想建新房,当菌房用,但没有那么多宅基地;有的农民想直接建菌房,同样面临用地难题。

  为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从长远上推动农村发展,当地研究决定,在空闲宅基地统一建新区,给农民盖楼房住,空出平房当菌房。

  2011年,辽原村新区一期6栋楼房开工建设,当年就完工。2012年,辽原村新区二期开工建设,大部分农民陆续搬进了楼房。

  2012年就搬进楼房的张振全,购买的是80多平方米的楼房。“当时政府每平方米补贴500元,我一平方米只用800元钱,就住进了楼房。”张振全说,有的农民还买了门市房。

  搬进楼房住后,原来的平房改建成菌房,增加菌包培养空间,昔日的农民生活区变成了农业生产区。

  走到一户改建的菌房前,没进门就能闻到很浓的菌味。屋内已经看不出来哪是厨房、哪是卧室,密密麻麻的菌包摆放在一尺半高的隔断里。从屋地到屋顶已被摆出五六层隔断。

  木耳菌包和村里农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辽原村的木耳产业也逐渐走上正轨。从地栽木耳到大棚吊袋,从普通木耳到富硒木耳,从富硒木耳到富硒作物,不断发展的木耳产业鼓了农民腰包。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19元,有的耳农一年就赚二三十万元。

  “辽原村的木耳产业和农民生活,已经从当初的人菌‘抢’房,变成了人住楼房、菌住平房,如今,人与菌和谐共处。”红光乡乡长高禄泉说。

编辑:韩京华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 专题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