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国际校区

2018-05-17 05:54:15 人民日报

  5月9日,筹建一年多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是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国际合作,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国际校区?这样的大学国际校区在前沿学科交叉、吸引顶级人才、办学模式等方面会有哪些创新?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

  探索中方为主、国际协同新机制

  记者:作为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与以往办学模式相比有何创新点?

  章熙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这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好广州国际校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去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充分借鉴国际领先做法的基础上,集中外各校之长,做好蓝图规划,探索出适用于未来50年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增长极和新引擎。

  王迎军:66年的办学发展,我校的理工科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的工科排名位居全球高校第二十二位。

  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国际化办学道路。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近20所世界一流院校落实合作计划。

  重点建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记者: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怎样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如何布局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章熙春:我校广州国际校区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合作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和高水平的合作,引进国际优质办学资源,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和大师,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合作重点在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

  王迎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激励广东继续做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要求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华南理工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根据规划,广州国际校区将建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和若干个研究院,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助力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一年多来,广州国际校区首期已经成立3个学院和5个研究院,分别是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以及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材料基因工程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联合研究院,重点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构筑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的综合平台

  记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源,华南理工国际校区的建设时间表怎样?怎样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加盟?

  章熙春:按照计划,我校建立起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应达到1.2万人的在校学生规模,其中本科生约6000人,研究生约6000人。目前,教育部已批复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今年各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启动本科新专业的申报,计划明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广州国际校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办学的原则,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理工特色、世界一流的在地国际化校区,力争2030年、2050年校区学科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从而助推学校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王迎军:广州国际校区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世界一流大学资深教授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行政和教辅人员总体数量计划达到约1600人,其中顶尖人才约100人、国内外知名教授约160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约240人。目前该校区正在成为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的综合平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100人,其中不少是国际重要的学术权威和领军人物。在已引进的12名国内外院士中,有7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在教育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坚信未来的广州国际校区一定能够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拔尖人才的输出地!(本报记者 董洪亮)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 专题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