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鲁甸震区的“帐篷派出所” 民警50多个小时未合眼
//www.workercn.cn2014-08-1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中新社鲁甸8月9日电(记者张子扬)记者眼前的这位彝族汉子,皮肤黝黑、粗糙,30多岁的人看上去足有4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透露出真诚,只是他沙哑的嗓音,说不了几个字,就要不停地喝水。

  他不知道自鲁甸发生地震后说了多少话,同事心疼他,塞给他一包治嗓子的含片,但整整一个上午,他没时间吃一粒。

  而他身后,狭窄的帐篷内,挤满了前来补办户口簿、身份证的灾民,龙头山镇35摄氏度的高温,已将他们的衣衫彻底浸湿。

  他很清楚,对于灾民来说,一张身份证,就是他们的希望,未来求学、工作,都离不开这张小小的卡片。“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供便利,原来办证至少要40天,但省里承诺,15天左右就能拿到。”

  他叫杨崇银,是龙头山镇派出所的指导员。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他们原先建在半山腰的办公楼完全摧毁,所长和三位同事被压在瓦砾下,从此阴阳永隔。

  现在这座帐篷,成了派出所的临时办公点,亦是他们的全部。

  与记者聊天,是杨崇银难得的休息时间。他一再感激全国人民的援助,送来了水、食物和药品。

  “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那些素不相识的同胞,帮我们重建家园,帮……”忽然,他用手捂住了眼睛,哭了,泪水从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几天,杨崇银不记得是如何挺过来的,50多个小时没怎么合过双眼,实在累得不行,就靠在凳子上眯一会儿。“但想到遇难的同事,看到他们的遗物,就会挖心的痛,他们都很年轻,给父母送终的人都没了”。

  说完这句话,他的眼睛又红了,再度哽咽。

  在杨崇银的记忆中,除了每半个月能休息两天外,他的生活大部分时光都与七名同事在一起,哪个人什么性格,爱吃什么,甚至是喜欢什么电影,彼此都一清二楚。

  在大山里工作,他们业余时间唯一的运动就是爬山,所以无论男女都“炼”成了一双可以健步如飞的脚。

  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为了抓捕一名偷车贼,他们连续翻越了两座大山,最终那名嫌犯累得实在跑不动了,趴在地上束手就擒。

  只是,将大把时间贡献给派出所后,家人见杨崇银一面就变成遥遥无期的心愿。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