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要闻

不负重托 无悔青春——回访同习近平总书记交流过的青年人

2018-05-04 00:12:04 新华社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青春最大的幸运,莫过于能让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交相辉映。以青春之我,奉献一方热土,有什么样的青年,就将成就一个怎样的青春中国。

  18年前,从保定出发途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五省区,行程一千二百公里,历经56个小时火车和一天的汽车跋涉,李桂芝和她的同学们第一次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且末县。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恶劣的自然环境、生疏的语言环境、难以适应的生活也曾让李桂芝打过退堂鼓。

  然而,她并未忘记自己奔赴西部的初衷:“听说这里急缺教师,我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们的一种爱国和担当。”

  这一去,远离故土和亲人,他们像红柳一般扎根边疆。

  2014年春,亲历西部大发展的李桂芝和几位校友商量,把十几年在西部的所见所闻写成一封信汇报给习近平总书记。让他们惊喜的是,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在信中说,“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李桂芝记得,当读到信中“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一句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总书记真正懂得我们的所思所想。”

  殷殷叮嘱,刻骨铭心。李桂芝说,在这里我们有强烈的被需要感,为了且末的孩子,会坚守下去。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千千万万青年同祖国一起成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热血沸腾的激情,更是激情归于平淡后的责任和坚守。

  与李桂芝一同援疆从教的辛忠起说:“我们选择了平凡,但没有平庸。每一个走出沙漠的孩子,都是明天的希望。”

  尺素之间,言简意深。文字的力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

  “总书记给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说,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曾经的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张璐说,受到这份启迪,她在2015年本科毕业时,选择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六丰村小学,成为37名四年级孩子的数学老师。

  那里是彝村深处,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鲜有人关注。

  “总书记在回信中嘱托我们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张璐说,她选择把“热情”“奉献”带到了大山里。

  张璐成了孩子们喜爱的“小璐老师”,她带着自己的乌克丽丽,有空会给孩子们弹唱《小星星》。

  第一次家访跟着孩子们走了两个小时山路,张璐见到了真正的“家徒四壁”,“没件像样的家具,孩子父亲去邻居家借凳子给我坐”。

  她开始发动各方社会资源:为孩子们募集冬衣,一场“暖冬行动”募集了300套羽绒服、100顶帽子、50件羽绒背心等保暖衣物;为了圆孩子们“拥有一本课外书”的愿望,她联系南京理工大学为小学设立了“二月兰”图书角,给每个班级配上新书架,1000本书籍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山外的大门。

  支教一年后回校读书,张璐还会常常翻看手机里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她说:“我现在更加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话,无论是在聚光灯下还是在不被注意到的地方,能够做一些贡献,自己都是闪光的。”

1 2 3 共3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