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报告“不提人”兼顾知情权和隐私权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流调报告“不提人”兼顾知情权和隐私权

来源:法治日报
2021-01-27 10:21

  何 勇

  精准科学防控疫情,需要公布流调报告,公开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但关涉到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最少够用”原则

  上海市卫健委1月23日公布的一则疫情流调报告,因为“只提地点不提人”得到多方点赞。北京1月24日公布的流调报告也隐去了确诊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信息。这项人性化的政策,既让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不再“裸奔”,也再次提醒公众: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疫情,而不是那些不幸的感染者。

  流行病学调查是掌握病毒传播途径、防控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发布流调报告,公开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既有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也能强化公众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很多老百姓也养成了查阅当地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的习惯。

  但此前,国内很多地方在通报疫情时,发布的流调报告内容除了详细介绍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还会公开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这成为一些人窥探确诊病例隐私的渠道,乃至造成确诊病例被“人肉搜索”,进而遭遇网络暴力。此前曾出入酒吧的成都女孩、连续6天下班兼职的石家庄女子身陷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例证。这些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流调报告泄露确诊病例隐私的担忧。

  此次上海北京两地发布流调报告,选择“只提地点不提人”的流调公布方式,隐去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无疑是一种进步做法,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保护了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安全,做到了疫情防控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精准平衡,可谓一举两得,值得点赞,这也应当成为疫情通报和发布流调报告的标配。  

  从法律角度说,确诊病例跟普通大众一样,其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此前一些流调报告虽然没有公开确诊病例的全部个人信息,但由于公布的信息中包含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内容,很容易被熟悉的人识别出来,这就给确诊病例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容易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从疫情防控角度来说,公布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其实并无实质意义,因为这些个人信息与防控病毒传播并不直接关联。

  同时,流调报告公开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也容易模糊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不再密切关注活动轨迹与自身的关联性,而是将重点放在确诊病例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境况上,这不但无助于疫情防控,还会给疫情防控添堵、添乱,甚至可能引发人们对流调报告安全性、可靠性的质疑,打击人们配合流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疫情防控大局。

  总而言之,精准科学防控疫情,需要公布流调报告,公开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但关涉到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最少够用”原则,切实保障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安全。此次上海北京两地的举措,是对民众呼声的及时回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今后其他地方疫情防控数据的收集、运用、保管工作作出了良好示范。

  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的疫情出现反弹,呈现出多点散发零星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形态,因此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希望上海北京两地的经验能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是重视个人隐私权的应有之义,也是疫情防控、公共管理精细化的应有之策。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