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合肥逆袭的隐形力量-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实干,合肥逆袭的隐形力量

2019-05-16 07:24:59 中工网-《工人日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现场评论】实干,合肥逆袭的隐形力量

  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蹲点采访时,记者发现这里有一些“隐居”的“大咖”。说他们是“大咖”,是因为他们要么有着国际顶尖的学术背景,要么正在从事着世界前沿的科研创新。说他们“隐居”,是指他们十分低调,很少出现在社会活动等公众视野中。

  比如,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俞君英博士正在从事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相关产业开发,她的这项研究为人类给自己的器官“备份”提供了可能。又如,被认为是“现今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癌症放疗手段”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的有关设备正在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进入全面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此外,还有被称为量子科技“GDP”国家队的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院士。

  “大咖”们“隐居”,是因为心无旁骛,只有工作。一位媒体同行在采访量子信息学家、中科院院士郭光灿后,曾经和笔者聊道:“看到院士的工作状态,我觉得每和他多聊1分钟,都是对科研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曾经被外界认为是“全国最大县城”的合肥,如今为何逆袭成为排名第三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有这样一个描述合肥变化的段子——一个三年之后再次来到合肥的游客惊呼:我根本不认识现在的合肥!一名当地人听后回应:我三天不出门就不认识合肥了。不得不说,合肥的“体形”确实对得住这个名字的另一种解读:“合在一起的胖子”。与此同时,主城区居民的生活半径也大幅度扩展。原先被认为是不毛之地的城郊,现在有着各种全新的名字: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声谷……

  迅速扩张的外形其实只是合肥快速发展的一个表征,而其内涵可能更加可观。衡量一个地方科研创新实力有两个重要指标: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在拥有这两类“国之重器”的数量方面,地处中东部的“名气不大”的合肥竟然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基础平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立后,合肥又一次“石破天惊”般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城市。

  合肥的制造业发展同样突飞猛进。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合肥造”。现在,合肥有两张名片:一张叫“大湖名城”,一张叫“创新高地”。合肥高新区也有两张名片:一张叫“中国声谷”,一张叫“量子中心”。

  合肥能有今天,还有一个未被广为挖掘的“隐形”因素——实干。合肥市委副书记郭强在“五一”劳动节看望慰问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时说:“合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和你们一样有着埋头苦干、实干精神的劳动者。”他表示,实干也是合肥的一张名片。

  实干的合肥是低调的。我曾经采访过合肥的一家企业,老板是高学历,有核心技术,可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决策失误,企业出现巨大亏损,老板承受不了打击选择“跑路”。按常理,这家企业很快就会“树倒猢狲散”了,可是企业员工们不甘心,他们坚持生产自救,硬是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了。

  不气馁、不放弃,坚韧不拔、开拓进取,这就是合肥。(陈华)

编辑:韩京华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专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