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振兴乡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图)

2018-10-22 07:24:50 中国青年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党中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多次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定方向、明路径、论方法,为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绘好“三农”发展新蓝图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调整理顺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之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较快地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拉美、东欧部分国家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回顾我国现代化走过的历程,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来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主线之一。历经几十年艰辛探索,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断趋向平衡,但尚未根本理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能为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提供“最优解”,必将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个让”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的愿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化一点,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三个让”是对新时代“三农”内涵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是要使从事农业有干头、有赚头,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变农业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偏低的局面,不让农民流汗又流泪,真正从农业经营中获得合理报酬。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就是要使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干农业又累又苦的形象,让农家孩子不再挤着“跳农门”,让做农民有体面的收入、有美好的发展前途。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就是要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通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居住工作在农村不仅能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持历史耐心。我国十几亿人口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通过乡村振兴,使几亿农村人口同步进入现代化,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这也意味着,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首先,要做到按规律办事。第一个规律是城乡发展规律,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城乡关系变化趋势,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不违背发展方向,防止走弯路、翻烧饼;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乡村发展演进规律,要把握好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其次,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力量,是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展极其宝贵的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必须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能擅自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既要聚焦“三农”短板塑形铸魂,更要加快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打牢乡村发展根基,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涂圣伟(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