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香港市民清明节为过世的“慰安妇”受害者设祭-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台港澳

特写:香港市民清明节为过世的“慰安妇”受害者设祭

2018-04-05 22:13:38 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4月5日电(记者战艳)5日是香港清明节假期,天气晴朗。走上街头,不时就会见到手捧鲜花的市民,花束中点缀着几朵黄色或白色的菊花。按习俗,他们是去“拜山”,祭奠先人。

  李美娜也一早出发,带着鲜花和祭品。不同的是,她要拜祭的并非自己的家人,而是素不相识的人——已过世的“慰安妇”受害者。祭祀地点选在湾仔骆克道附近的天桥,提前已向警署申请并获批。

  约上午11点,她和朋友们一起准备“路祭”。将几张相片摆在地上,正中摆着的是山西老人万爱花的相片。万爱花被称为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一人,于2013年去世。

  照片前放着小酒杯、腊肠饭、水果、糖果、鲜花等。李美娜和朋友们站成一排向相片三鞠躬。旁边摆放着几块展板,上面记录着几位已过世“慰安妇”受害者的经历。旁边匆忙来往的人群中,不时有人停下来看展板。

  李美娜是香港民间团体“历史监察 网民自发”组织的召集人。她从2013年起自发搜集关于“慰安妇”受害者的资料,试图找到更多遭遇“慰安妇”经历的香港老人,并计划为她们塑造铜像以及将铜像在高校展出。

  李美娜说,二战期间“慰安妇”幸存者人数越来越少了,希望香港能有更多有类似经历的老人勇敢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公义。

  据李美娜介绍,香港最早站出来公开自己“慰安妇”经历的人,叫“阿月”,之后,“丑婆”站出来了,接着是一对姐妹。这对姐妹承受了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因为家人觉得“没面子”。

  大学读新闻系的李美娜1991年便看到关于“慰安妇”受害者的新闻。而直到看到万爱花过世的新闻时,她才感到时间紧迫,便辞掉工作,去寻找香港的“慰安妇”受害者个案,希望能“保育历史”。

  80多岁的林珍是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她说,战争期间,妇女、儿童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通过这次祭祀活动,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知道这段历史。有些人会说“过去的事,别再提了”或“太残忍了,别再提了”,但诉说历史正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陈志光是代表父亲来参加祭祀活动的。他说:“父亲90多岁了,是老游击队战士,我从小听他讲抗战经历。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让历史经过我们传扬给市民。回忆历史,并非为了传递仇恨,而是令大家知道和平得来不易,是很多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香港校董学会会籍主任冼锦维曾做过语文老师。他说,在香港的历史教学中,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战争期间,女性受苦难要大一些,要令她们余生受到好的照顾。希望曾遭遇“慰安妇”经历的女性感受到关怀,而不需担心自己这些经历会被周围人歧视。

  一个小时的祭祀结束后,李美娜和朋友们开始收拾祭品。她对记者表示,只靠民间的力量非常有限,希望更多特区政府部门能重视香港的这段历史。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全国两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聚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