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陵园将逝者骨灰做成项链 民俗专家:能否被广泛接受还不好说-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安徽一陵园将逝者骨灰做成项链 民俗专家:能否被广泛接受还不好说

2020-09-23 15:54:34 来源:成都商报

  让逝去的亲人依然陪伴身边?

  安徽一陵园将逝者骨灰做成项链引关注,民俗专家表示能否被广泛接受还不好说

  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推出骨灰制成晶石、项链等饰品服务,引发关注。陵园主管周玲告诉记者,市民可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制成饰品,居家供奉或随身佩戴,晶石里的骨灰含量可达99%。

  “让逝去的亲人依然陪伴身边,带他去看没看过的世界,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周玲表示,这大概是每位预订“生命晶石”服务的人的想法。自上半年推出该服务以来,已有10家亲属预订了项链。对此,合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将逝者的骨灰做成项链是一种创新性的服务行为,建立在消费者自愿的基础上。

  每天约30家亲属咨询

  已有10家成功预订

  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主管周玲告诉记者,陵园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生命晶石”服务,此前,其听说过外国有类似的产品,“可以把骨灰提炼成晶石。”

  晶石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首先,要选取5克骨灰。“要选质地比较白的、稍微坚硬一点的,比如头盖骨的骨灰,这样做出来的晶石更好一点。”之后,使用高温负压处理,冷却后,骨灰就会自然凝结成晶体。

  “这个技术处理不算难,我们会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制作。”周玲表示,每颗晶石中的骨灰含量可以达到99%。

  制作好的晶石呈圆球状,半截拇指大小,一般为灰白色或灰蓝色,“不同骨灰的骨质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制作出来的晶石)颜色也会略微不同。”

  从预订到拿到晶石,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据周玲介绍,目前,成功预订的有10家,“每天咨询的不下30家亲属。”

  晶石可以被做成项链等精美饰品,既能居家供奉,也能随身佩戴。“项链的样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晶石被金银材料包裹起来,也有晶石镶嵌在金银上、裸露在外,顾客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挑选,价格在1000到3000元不等。”周玲告诉记者,他们会努力推出更多样式。

  谈到推出“生命晶石”服务的初衷,周玲表示,一是为了节约土地,推行低碳、生态、环保的葬式,二是来自于陵园工作人员的切身体会,“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看到生离死别,觉得亲人需要有一个情感载体、情感寄托来缓解悲伤。”

  “让逝去的亲人依然陪伴身边,带他去看没看过的世界,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周玲表示,这大概是每位预订“生命晶石”服务的人的想法。

  至于剩余的骨灰,亲属可以选择森林葬、花坛葬等生态环保的葬式,也可以选择墓葬。也有亲属选择将全部骨灰做成晶石,“大概能做300到400颗,需要1万多块钱,这样更加节约土地。”周玲说道。

  据周玲介绍,目前,上海、苏州、济南都有类似的服务,而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是合肥市公墓板块中推出该项服务的第一家。

  ■民俗专家:

  能否被广泛接受还不好说

  部分人表达了对这项服务的赞许,也有人表示质疑,认为逝者应该入土为安。对此,周玲表示,“就像我们刚开始推行森林葬、花坛葬一样,让大家都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有人忌讳生死,但这毕竟是亲人的骨灰,(戴在身上)可能也不会那么害怕吧。”

  北京民俗学会会员韩硕告诉记者,“这种服务国内好多年前就有了,是跟外国学的。我觉得现在土地、墓地越来越宝贵,如果家里人能接受,(把骨灰制成项链)还是可取的一种丧葬方式。而且现在也有很多其他新的方法,比如海葬、树葬,近几年,海葬也越来越多了。”

  “但是,这种方式在未来能否被广泛接受还不好说。因为每个国家习俗都不一样,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对一些传统家庭来说,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不太能接受这种新的丧葬方式,中国现在还是以传统的丧葬习俗为主,可能九零后、年轻人会更容易接受一点。”

  ■主管部门:

  建立在消费者自愿基础上

  记者就此致电合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者管理规范,将逝者的骨灰做成项链是一种创新性的服务行为,建立在消费者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消费者有疑虑,可以不选择这种服务。据新京报

编辑:韩瑞敏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专题

  • 专题

    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

  • 专题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专题

    厉行节约 制止餐饮浪费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中国梦·黄河情”网络主题活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