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座跳伞塔矗立两路口近80年(组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亚洲第一座跳伞塔矗立两路口近80年(组图)

2019-08-14 15:48:42 重庆晚报

  亚洲第一座跳伞塔矗立两路口近80年

  当年塔下花样年华的运动员头发已花白

  

  钢筋混凝土圆柱形塔身

  

  ◀初中时期的宋代碧

  

  ▲宋婆婆愉快地回忆当年跳伞经历

  

  ▶跳伞情景 图片来源:文化渝中

  

  ▶跳伞塔老照片 图片来源:文化渝中

  

  ◀项女士当年的跳伞证

  

  ▲跳伞塔有关记事碑

  日前,重庆市体育局和重庆市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联合发起了“大田湾记忆”征集活动。大田湾体育场是我国修建的第一个甲级体育场,至今经历了60余年风雨仍在使用。不过,体育场旁边的跳伞塔,比大田湾体育场还要年长10余岁。

  日前,记者采访了当年的跳伞运动员和珍藏有当年跳伞证以及老照片的市民,曾经塔下花样年华的运动员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奇怪的柱子

  为抗战培养飞行员提供了重要训练场所

  坐车从两路口往大坪方向,通过楼群间隙,便可看见大田湾附近一根高高的水泥柱子。年轻一代的重庆人和外地人,多半会对繁华市中心矗立的这根神秘柱子好奇,但对上了年岁的重庆人来说,水泥柱顶上伸出的塔臂和塔圈,就像是老朋友在向他们招手。

  “从小就知道两路口的跳伞塔,那是为抗战胜利立了功的,也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家住两路口健康路68岁的肖升民告诉记者,他在塔下长大,从小就听长辈讲了不少关于跳伞塔的故事。

  据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跳伞塔建于1942年,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这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1938年10月4日,日本军机开启了对重庆市区的空袭,为抵抗日军轰炸,国民政府积极设法重建空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重庆陆续开工修建了九龙坡机场、白市驿机场等。此外,培训飞行人员也成了当务之急,跳伞被纳入训练计划。1941年10月,跳伞塔开始修建,第二年便建成,为抗战时期培养飞行员提供了重要的训练场所。

  最好的年华

  被选进跳伞队能吃到“特殊伙食”

  当时,跳伞塔除接受专业训练外也向普通市民开放,市民可在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去训练。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大公晚报》报道,1942年8月14日,重庆举行了第一次伞塔跳伞比赛,掀起一股跳伞热。

  建国后,有关部门对跳伞塔进行了多次维修,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跳伞运动员。家住大坪七牌坊社区的宋代碧,就曾是跳伞队女队员。

  头发花白的宋代碧接近1.75米的个头,显得十分高挑,丝毫看不出来已有75岁。她告诉记者,她是在读初中时被选进跳伞队的,从1960年至1961年,每个寒暑假都会到跳伞塔去集训。

  “我记得当时有一项体检就是坐在旋转的椅子上,猛然停下,辨别方向。有点像现在考飞行员体侧的一个项目。”宋代碧笑着说,很多人转了下来都吐了,她一点没事。结果,她成了全校唯一被选上参加集训的学生。

  “能进跳伞集训队,当然是高兴和自豪的,据说当时我们是作为四川省队的苗子在培养,心中有种优越感,另外还能吃饱饭。”宋代碧说,当时进队就发给他们统一的蓝色运动服,不仅一日三餐不限量,还有“特殊伙食”,比如经常能吃到肉,早上还有馒头、鸡蛋和油酥花生米。

  对于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来说,进集训队能吃饱是最美好的事。

  第一次上塔

  落入沙坑吃了满嘴的沙

  寒暑假一两个月的集训都是封闭性的,当时跳伞塔区域也是封闭的,外人不能进。

  宋代碧说,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房子里,早上5点钟就起床跑步,一直跑到鹅岭公园。白天理论课加跳伞实践,晚上还可去体育馆打乒乓球。“当时的体育馆一般人平时进不去,这也算我们跳伞队员的福利。”

  跳伞塔通高38米,实际跳距只有28米,但这个距离也有10层楼高度。由于身高最高,排在队伍最前排,第一次参加跳伞实践,宋代碧第一个上塔,那个记忆对她来说终身难忘。

  “塔上三个塔圈当时有撑开的伞,通过机械升降,队员慢慢上升达到塔顶触碰机关,伞包就会自动脱钩。”宋代碧说,自己悬在空中不知是紧张还是兴奋,手不小心碰到开关,没有心理准备就掉了下来。“从20几米高空掉下来,被伞包拖着落入沙坑,吃了满嘴的沙……”宋代碧笑着说,跳伞是个技术活,掌握风向、落地姿势都有方法。

  不过宋代碧很自豪,她告诉记者,30位队员中还有真正从飞机上进行过跳伞训练的队员,“但他们上去后一样很紧张。”

  泛黄的证书

  证书全国通用要考察各种着陆姿势

  和记者一同去采访的摄影记者毕克勤和宋代碧有共同记忆,他的母亲比宋代碧年长4岁,家里还珍藏有母亲项蒂兰留下的1958年跳伞时的跳伞证和1960年在塔下的留影。

  “我母亲身高近1.6米,年轻时喜欢运动,练体操平衡木和游泳,她当时还考了个类似于二级运动员的证书。”毕克勤说,母亲也很喜欢跳伞运动,对跳伞塔也很有感情,1960年还专门回塔下留了影。

  记者看到,红色封皮的跳伞证下方写着“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几个字,证书内有职业、年龄、简历和黑白照片,其中还有宋代碧说的着陆姿势考核和考评负责人的盖章。证书使用说明还指出,此证在全国各跳伞塔均可使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跳伞运动衰落,跳伞塔的三副塔臂和塔圈朽坏,遭到拆解。后来又险些遭受搬迁的命运。在文物保护者及各界齐心努力下,跳伞塔得以在原址维修加固。

  2000年,跳伞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又进行了修缮,对朽坏的塔臂和塔圈进行了恢复。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何浩 毕克勤 摄影报道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