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白鹤梁“重生”记-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白鹤梁“重生”记

2019-07-01 02:23:08 中工网--《工人日报》

  在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门前,参观过后许多游客都会感叹:“这里是怎么修出来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水中。这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它是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水标的古代水文站,上面有日积月累形成的横跨1200多年的水文记录,还有诗词题刻165段。

  躺在水下的“历史故事书”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在修建三峡大坝的过程中,许多文物面临被淹没损毁的危险,白鹤梁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专家们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是水下博物馆的核心,它会利用容器将白鹤梁题刻罩住,容器内的水和容器外的长江相连,当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一致时,两者便会发生抵消,意味着容器和水不会对白鹤梁题刻造成任何压力。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告诉记者,在当地许多人眼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的白鹤梁题刻,就像是一本躺在水下、记录了1000多年历史的故事书。 “白鹤梁题刻弥补了史书典籍中的空缺,为后人研究古代长江建设提供了翔实依据。这些题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时期长江涪陵段水文资讯、农情预报、气候气象、文脉传承等内容。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这些题刻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杨邦德说。

  水下博物馆让白鹤梁“重生”

  记者走进这座水下博物馆时,这里正在举行“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拓片展”,展出白鹤梁题刻中的44件作品拓片。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鹤梁题刻早已成为涪陵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5000多平方米石面上,现存文字书法题刻163幅,文字约1.2万字;还有石鱼雕刻14尾,白鹤雕刻1幅,观音雕刻2幅。题刻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通过水下博物馆把这些珍贵遗迹展示给世人,让白鹤梁得以“重生”。

  “为了给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等工作。观察窗、题刻等由专人定期清理。博物馆还与高校等合作,把高科技运用到文物保护中,使科技保护水平处于同类文化遗产最前沿。”该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还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展览展示水平。目前,博物馆开发了由“白鹤梁的由来”“水下重生”“水下畅游”3部分组成的VR项目,让观众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推动申遗,提升文化影响力

  据了解,重庆涪陵区在不久前召开了以“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意在推动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相关申遗工作正有序进行。

  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蔡其帜介绍,自白鹤梁题刻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涪陵区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断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硬件进行升级,通过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学术交流、打造文艺产品等方式,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提升白鹤梁题刻文化影响力。

  “此前,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表示,能通过建立水下遗址博物馆的方式,让世人在水下看到白鹤梁题刻,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还有文物保护专家认为,白鹤梁题刻的原址保护与展示,不仅是保存题刻的物质形态,还是以先进的科技保护手段来延长石刻的“生命”历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中工网实习生 李俊)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出席G20大阪峰会

  • 专题

    习近平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