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天地一农人(组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天地一农人(组图)

2019-05-31 07:48:21 光明日报

  “眼里有光。”农大老师看学生总有种毫不掩饰的称赞。从实验站到科技小院,日渐消弭了和农民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阻隔,这里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

  “你不知道,你们的学生有多优秀。”当张福锁院士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讲述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故事之后,参会专家们纷纷表示。

  有怎样的历练就会有怎样的优秀。

  正青春。当土地上的青年人离开乡村之时,一批农大的研究生在2009年开始了曲周乡村两年的“科技小院”生活。

  难题层出不穷。当年,改土治碱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天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协调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粮食增产与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关系,走出一条高产高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墙之隔,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实验站的数据和村里相差那么大?实验数据可否变成农民们真正的产量?”数据困扰着教授,实验田与农民的田地中间隔着什么?“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在哪里?解决问题的密码在哪里?

  张福锁有句常说的话:“想想当年石老师、辛老师,在我们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他们在哪里?他们蹲在曲周农民的地里!”

  这是农大的传统:走出实验室,到田地去!四五十岁的老师可以,二十多岁的年轻学生呢?

  都来了。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科技小院”成了新一代学子最好的锤炼。

  “你见过哪个研究生有这样的条件,独门独院,要好好珍惜!”学生自我宽慰。

  独门独院不假,可当初各种生活设施缺乏,种种不适应。厕所,原生态的。洗澡间,没有。刷锅洗碗,乡亲们不用洗洁精,如果油腻的话,就会从树上拽下几片叶子擦擦。午餐,在田间地头,馒头就大葱。空调,暖气,你想啥呢?

  陌生的农村生活没有想象,越来越真实——

  “北京梦、研究梦忽远忽近,在皇城根底下读研究生的想法渐渐冷却,将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面没煮熟,汤熬煳了。充了一晚上的电动车第二天竟然一点电也没有。”

  “夜晚,灯泡上围满金龟子和二点委夜蛾,一圈一圈地飞舞着。以前生活在象牙塔里,太过于安逸。”

  “在房屋外面挂个牌子就叫科技小院?还要搞文艺活动?农村一两间房就做科研?怎么发文章?能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吗?这是读研吗?能有什么出息?”

  不似在学校种植几垄蔬菜的小试身手,不似乡野观光的惬意逍遥,“面朝黄土背朝天”“鸡犬鸭鹅满庭院”的现实让他们感受到了艰辛、凌乱。

  要命的是在老乡倔强、坦诚下透露出的不信任。

  “大学生,你种过几年地?”

  “就一季?那你还指导?”

  “这些实验做了多少年?”

  “有50年吗?我种了50年的地了,比那些实验的时间长吧。”

  毕竟要学习研究,需要获取数据,调研、测量、询问,要放下身段和老乡讲话,一扇门的距离就是厚厚的阻隔。往前行进一步,并没有那么容易。

  怎么待下去?

  “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然后再从农民变成一个研究人员。中国不缺少农民,也不缺少科学家,缺少的是了解农民,能为农民服务的科学家。”每每,李晓林教授都这样告诉学生。

  对这位海归教授而言,“科技小院”的重要绝不弱于他曾经就读过的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实验室。曾经的他忙于实验、撰写论文,也获过不少奖项。现在的他深有感触:只有在广阔的田地间,只有当科研成果在农民手里变成了生产力,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走进每一个科技小院,都会看到院墙上写着农大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在村子里待久了,学生们慢慢体悟出:解,首先是“了解”,其次才能是“解决”。

  这就是密码。

  撤下“城里人”“大学生”“研究生”的身份和标签,向农民请教,学会了以怎样的语气讲话才能更让村民接纳自己,学会了如何和村民们变得更亲密。

  晒黑了,变粗糙了,不按辈分老黄、老黄叫起来了,心也就慢慢走近了。

  一辆电动车、一条或泥泞或尘土飞扬的田间小路、一个充满朝气的研究生、一个渴望科技的农民、一个记录点点滴滴的科研板、一片田地的生活圈构成了农大学子们在科技小院生活的主旋律。

  村民们感觉到了科技小院和别的推广服务不一样:学生就住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进步。

  现场指导、科技小车、科技喇叭、科技长廊、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三八农民田间学校”、建立“三八”示范田,“手把手、面对面、全覆盖”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改变着农民,改变着村庄,也改变着他们自己。

  天天按时发送日志是全国127个科技小院、419名研究生每天的最后一项工作。“日志让我每天有了更多的思考。”白寨科技小院2009级学生曹国鑫回忆。

  每一天又仿佛来过。

  “传说中最累的小麦收获期到了。经过昨天充分的准备,北油村和范李庄分头行动,同时开工,陈广峰师兄也来帮我们一起收获,并为我们作指导。早晨六点多,没来得及吃早饭就下地了。——康佳”

  “我和师兄钻进猪笼边上不到40厘米的过道里收粪,转身都有点困难,还要弯腰把猪笼下边的粪刮出来,师姐则站在猪笼里帮忙。随着粪越来越多,袋子也即将装满,再加上空间的限制,我一个人几乎难以移动这一袋猪粪。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将低氮处理的猪粪收完。我很庆幸由于感冒导致的鼻子不畅通,让我免受猪粪的侵袭。——郭校伟”

  “扬花期到了,‘1351’的跟踪也要接着进行。这次我们加入了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对我们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今天阴天,还下了小雨,我们四个全员出动到地里取样,测定都要受到影响。先是去地里取小麦样,每个跟踪地块取回15株以上的小麦,后期我们会挑出15株进行叶面积的测量来换算叶面积指数。——赵向阳”

  不经意地记录下每一天,见证着他们的成长。日子累积记录着曲周变化: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间,曲周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2%和41.5%,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改变让人欣喜。罕见的大风来袭,大面积玉米倒伏,农民不再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去扶正;收割棒子,不再凭感觉,要观察乳线;告别“小耧”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他们知道了小麦水氮后移、西瓜嫁接、苹果壁蜂授粉、反光膜增色、良种推荐、测土配方、宽幅播种、精量播种、春草秋治等多项技术,逐渐改变延续多年的经验,有了属于自己时代特征的种田方式,惊叹于不曾想象的收获。

  李宝深常记起李晓林老师对他们成长过程的描述。手是用来干什么的?开始是用来挠头的,后来就开始翻书,最后就放下来指点江山了。可不是,苦尽甘来的幸福让学生们终于笑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散推广”的实践教育中,领悟了“被需要真是一种幸福”,小院正是他们自由挥洒的乐土。

  烦琐,崇高,喜悦。面对生活的真实,知晓自己要学会什么,课堂可以学习,但更多的学习在天地间,需要自己找寻。

  曾经在村屋里苦苦纠结“在农村能写出毕业论文吗?能顺利毕业吗?将来又能做什么?”的曹国鑫没想到,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刊发题为《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研究论文。

  在农大师生心间,论文从来都是来源于生产,论文是写在曲周大地上的。《运用浅井-深沟体系,综合治理旱涝碱咸》是曲周试验区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这也是曲周试验区将已经写在大地上和农民心中的“文章”转录成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与国家现实需求结合,与生产一线结合,如此特别的转录,让中国农大与众不同。科技小院先后参与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3篇,其中SCI论文29篇,包括4篇《自然》、1篇《科学》、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同时还编了8部实用技术图书,研发6个产品、获得18项专利。

  发生在曲周的故事用一种新的呈现形式让世人瞩目。在甜水庄一块40亩的土地上完成了第一次大方操作,开创了“土地不流转,也能规模化”的先例。在经历3个冬小麦-夏玉米收获季,大方操作的冬小麦较对照方增产15.5%,夏玉米较对照区增产9.2%。这些结果相对于千千万万的农户来讲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点一点的实践,给中国的农户带来希望,对以小农户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借鉴作用。中国的故事正是世界关注的故事。

  小院师生说:不是科技小院有多牛,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农人”在为信念而不懈奋斗,努力去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播种乡村振兴的希望。

  生活,有无数种可能。常人经历的只不过是习以为常的那一种。小院生活给了师生们从未有过的历练。艰苦,却幸福,或长或短,终生难忘。有时候,脚踏实地,是慢了,但有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快。

  看到自己的学生,老师们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眼里有光。”那是自信的光芒,那是自然风雨浇淋下的坚强,这样的学生还用担心吗?有什么地方不敢去呢?有什么事情不敢承担呢?不希望重复同样的自己,他们做了最具挑战性的选择,这何尝不是一次机遇。

  激情澎湃的年纪,需要诗和远方。远方并不遥远,高铁时代,3个小时就可以从北京到达。

1 2 3 共3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专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