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2019-05-30 08:15:21 经济日报

  打造科研大平台

  以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凝结核”,集聚各路创新资源,打造科研大平台,带动既有产业升级——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上海布局的一系列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发挥着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创新集聚效应。

  “我们不做具体技术,也不做具体产品,而是研究测试及评价方法,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以此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平台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平台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教授介绍,平台成立以来,助力国内外汽车相关优势产业集聚上海,直接吸引投资已超过20亿元。

  面向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平台正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由同济大学、上汽集团联合建设,主要面向科学研究和前瞻技术研发。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开始,上海启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试点,先后启动建设微工院、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6家功能型平台。5年来,这些平台在共性技术研发及共享方面的效益不断放大,与各区产业之间的衔接紧密度持续提升。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正牵头筹建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大尺寸钛宝石晶体是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的‘心脏’,锗酸铋晶体是‘悟空’号探测宇宙粒子的‘眼睛’,这就是人工晶体的作用。”负责筹建工作的该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学超告诉记者,自2017年下半年筹建以来,该平台已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突破科创“藩篱”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属科研院所的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显著增长,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合同就有35项,同比增长106%,合同成交额208万元,同比增长288%。“这都得益于今年2月发布的上海科改‘25条’。”上海市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蒋书洪表示。

  上海科改“25条”的不少内容在全国先行一步,其亮点不在重金奖励,而是拼制度、拼环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在科技工作者中引发了积极反响。

  李强强调,建设科创中心,离不开开放、协同、包容的良好生态系统。制度供给要更有效,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推出更多更有力的政策举措。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31岁博士后邵洋洋,拿到了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发放的第一笔补贴。一直以来,“土博士后”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去年9月,《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发布,入选人员将连续两年获得每年15万元资助。

  也是在不久前,上海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发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上海杨浦的长阳创谷投入运行。平台采用企业、高校、政府及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的股权结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高效和市场化优势,以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功能。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科创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协同科技创新正按下“加速键”,最新数据显示,在申报本年度上海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等级奖项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项目中,约30%都带有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基因;此外,上海已设立了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中俄战略科技合作,启动建设普陀中以(上海)创新园,筹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开展国际合作。

  李强表示,展望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激活关键力量、盘活平台载体、带活产业发展、搞活创新生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1 2 共2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专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