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奋进中铸就和传承——寻访西沟发展历程-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精神在奋进中铸就和传承——寻访西沟发展历程

2019-04-15 07:34:21 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马玉

  山西平顺西沟村,一个讲述奋斗历史的村落,也是一个让人接受教育的地方。在西沟展览馆内,上千张照片讲述着西沟人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辉煌历程,其中三张红底白字的喷绘图上记录了西沟和平顺县从1946年-2018年的87名劳动模范,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展馆外的长形大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题下的字:“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凝练出了在“解放”这一历史时段,西沟绽放出的革命情怀,也总结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沟在李顺达、申纪兰等党员引领下的变革发展。

  循着这样的精神,感受时代的足迹,西沟的历史书卷徐徐展开。

  把农民组织起来

  历史的前进需要人民的不懈奋斗书写。

  1938年以前,李顺达一家还在吃糠菜的贫困中度日。这一年,共产党来到山西平顺领导农民建立抗日根据地。7月,李顺达与5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西沟党组织。党组织领导下的减租减息,让他明白了“佃农要翻身,必须团结紧”的道理。

  彼时的西沟,因为支援革命,劳力和生产资料匮乏,农户分散而又低下的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极度困难。1943年,李顺达响应“组织起来”的号召,带头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6名党员率先加入。为了使更多贫困村民入组,李顺达和其他党员将自己家中仅有的存粮拿出接济困难户,用行动感召大伙儿。“你家出犁耙,我家出耕牛”,互帮互助下,农业生产得以有序进行。当年全村打粮2.2万斤,户均1100多斤,村民挨饿的日子少了。

  互助组成立后,集体劳动的力量得到发挥。1943年春,西沟开垦荒地120亩,秋收15万斤土豆。李顺达又组织村民刨药材、搞运输、喂猪养鸡、纺花织布,增加了不少收入。

  经过艰苦奋斗,西沟人的生活有了改善,大多村民有了存粮。1948年,李顺达家盖起了新门楼,挂上了县领导赠送的“劳动起家”匾。

  互助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生产资料等公共积累,也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孕育创造了条件。1951年12月,李顺达以互助组为依托,组织26户村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大伙儿推选他当社长,申纪兰为副社长。1952年,李顺达获得了“爱国丰产金星奖”。

  合作社组织下的集体力量开启了西沟的变革。

  “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

  早上7点,匆匆吃罢早饭,张正考手提水瓶和装着糠窝窝的布袋,肩扛镢头出了门,挨家挨户组织合作社的村民出门领树籽、上山种树。这是当年劳动的一幕,现今75岁的西沟村村民张正考是当年的生产队长,“干到中午,大伙儿生堆火,烤着窝窝就着水当饭,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为什么要种树?”

  “有了树,就有地,有粮食。”他说。上世纪50年代的西沟不像现在这样绿树成林、郁郁葱葱。光秃秃的山上石头遍地,深深的7条大沟也是石头密布。恶劣的山区自然条件限制了西沟的耕地面积,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向山要林,向滩要地,治山治水。1952年秋后,李顺达、申纪兰以合作社为组织,领着西沟人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沟滩治理。据村民路伟力回忆,当时为了鼓励大伙儿种树,李顺达特意从外地带回来一根直径一尺、高三尺的榆树墩,打成了木箱,让大伙儿相信种树有用。

  可是,在石头山上种树难上加难。“当年播种下的300亩油松成活的不多,没挣上钱。”申纪兰说,“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

  1953年,西沟人外出学习造林技术,在薄土层的地方扒开表土,挖掉土下的石头,垫进土,播下树种。在没土尽是石头的坡上,把石头撬起,将粉石渣挖走,再垫土撒种。

  有了树,土不下山。西沟人劈山取石,在河滩地打坝治水造田。4米高、2米宽的大坝缓冲了水流,水不出沟,坝下的石滩用厚土垫起,切成四方,成了新的耕地。

  “一百担粪一亩田”的集体努力下,西沟不仅在沟里滩上造了田,还栽上了苹果树。不仅将阴坡全部绿化,还在不易活树的阳坡上栽满了树。几年下来,松柏长在了山头,杨树长在了沟壑,西沟的树多了。荒山荒沟在造林后成了西沟人的“绿色银行”。目前,西沟造林面积2.6万多亩。

  战胜了贫山瘠土,栽下了绿树成林,西沟迎来了发展的勃勃生机。

  “党员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告别了贫穷饥饿,西沟人有了底气;植树造林,西沟满目绿色。这些改变映衬着西沟人的奋斗底色。

  改革开放后,申纪兰率领着西沟喊出了“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口号,开始了工业化转型。1987年,西沟将农业合作社升级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先后办起了铝合金厂、饮料厂等10多个企业。随着纪兰核桃露、纺织绣品、化工建材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西沟的集体经济突飞猛进。

  二层楼房,西沟幼儿园、小学、中学校,印证了西沟在那段时间的辉煌,也检验着申纪兰等劳模的奉献与担当。

  据西沟村前任党支部书记王根考回忆,一次清理铁矿的厚沉渣时,大伙儿想着花钱找人来做,但申纪兰没有同意,自己拿着铁锹在高温炉下铲,省下5000多元。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西沟人在传承中奋发向前。

  2018年9月,西沟日间照料中心成立。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到了免费午餐。87岁的张支考每年还能领到400元集体给的钱。对着西沟党总支部书记郭雪岗,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说:“郭书记,不歪(不差的意思)。”

  村民的信任让郭雪岗对西沟村的发展信心满满,“接下来,西沟将打造文化康养旅游、农副土特产品、服饰品加工三大产业,推进产业振兴,让西沟再创辉煌。”

  采访老劳模申纪兰时,她说:“西沟一步步的发展是西沟人艰苦奋斗出来的。党员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对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李克强今年首访欧洲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