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告别土坯房之后……-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告别土坯房之后……

2019-04-11 03:06:20 中工网--《工人日报》

探访西柏坡老区人民的美好新生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告别土坯房之后……

  经过几年美丽乡村建设,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样貌大变,街道干净整洁、楼房整齐林立。图为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本报记者 曹玥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奋斗史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奋斗征程和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通过记者的一线蹲点采访,以不断增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座铜像并肩而立,目视远方。铜像前,鲜花铺就的一行大字:西柏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4月1日上午,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五大书记”铜像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清脆童声在耳畔响起。清明临近,河北省平山县社会各界聚在这里缅怀革命先辈。

  背靠太行山,面朝滹沱河,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对于革命年代的故事,西柏坡人民耳熟能详。说起如今的变化发展,他们同样喜气洋洋。“土坯房,砖木房,混凝土房,楼房,我都住过,翻天覆地了!”平山镇孟堡村70岁的老党员肖沛智说,这也是许多村民的住房变迁轨迹。

  老区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就可以从告别土坯房之后说起。

  贫困户告别土坯房

  “过去我住的是危房,现在住的是新房。”3月29日,正在清扫马路的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村民范春喜对记者说。

  面庞黝黑的范春喜原来是村里的低保户。15年前,他爱人因脑梗塞半身不遂。为照顾家里,他无法出去打工,靠种地为生。爱人看病,孩子上学,一年到头的收入没有支出多。一家三口住在土坯房里,日子过得艰难。

  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爱人的大部分医药费都能报销,负担减轻了不少。2013年,他家盖了水泥平房。

  村里引进企业建设葡萄园,范春喜把家里的7分地拿去流转,每年有600多元流转费和几十元分红。2016年,他家脱了贫。从去年起,他做起了村里的护林员和保洁员,每月工资有1800元,收入比以前更高了。

  在南文都村,破旧的土坯房都已不住人了。63岁的范来生2018年脱贫,是村里最后脱贫的一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面前正在盖的第二间平房。“生活好了才会盖新房。”他说。

  而在苏家庄乡上东峪村,2016年脱贫的谷文会则从土坯房“一步登天”直接搬进了楼房。她的新家在五楼,9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再也不想回到旧房子了”。该村是岗南水库移民村,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安居乐业工程,目前八成村民都住上了楼房。

  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光伏产业和乡村旅游等,加上优化人居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平山县的脱贫攻坚取得成效。2018年9月,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准平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今年要完成剩余668名贫困人口的脱贫。”平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从一条土路到美丽乡村

  让村民们打心底里高兴的,不只是住上了新房,还有随之焕然一新的乡村环境。

  坐在南文都村村委会门前的石墩上,范春喜看着旁边的水塘:“这水塘原来是垃圾堆,现在能养鱼了。”他又指了指前面不远处的花园:“那里过去是条沟。”

  走在平山县的各个村里,都能直观地看到村容村貌的改善。

  平山镇孟堡村过去只有一条土路,“出租车都不愿意来”。2010年村里开始修路,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了。现在有东西5条、南北4条主干道,北侧2条、东侧1条出村路。

  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容易。孟堡村村支书肖二拴说起美丽乡村建设时,直言“太难了”。道路硬化、绿化,拆除100多户违建……起初有的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村里的党员们就挨家挨户地去说,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得到大家支持。村民的工作做通了,村庄也实实在在地变美了。

  相比之下,中央统战部旧址所在的岗南镇李家庄村如今的模样,宛如一个现代化的度假村。作为红色旅游景区,李家庄干净开阔的街道、崭新的花园、新建的村史馆等,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驻足。

  殊不知,在2015年以前,李家庄只有一条宽约3米的马路。村主任谷国刚告诉记者,2015年春天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村里开辟、拓宽了多条新马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游客也多了起来。还有十几户村民开了农家乐接待外地游客,收入也提高不少。

  3月31日,记者碰到回乡祭祖的谷志强,他在石家庄市工作十几年了,有时周末会带着孩子们回到李家庄,“这儿空气好,环境好”。

  今日的家乡已完全不同于他离开的时候。“咱村真不赖吧!”谷志强对记者说。

  家里多了一层安全保障

  除了房子、乡村、街道等外在面貌的变化,老区村民家里的内部设施也日新月异。

  在各种电器、家具和抽水马桶之外,平山镇烟堡村的800多户村民家里还装了智能燃气报警切断系统。

  烟堡村是平山县第一批通天然气的村。“现在干净多了!”村民杨志平说,原来村里1000多户一家一个烟囱,冬天到了晚上七八点就雾蒙蒙的,“很多人不只烧煤,木头、旧衣服、皮鞋啥的也都往里扔,污染很严重。”

  2017年,烟堡村通了天然气后,锅炉变成了壁挂炉,村民家里装上了燃气报警器,2018年换成了现在这个智能系统。为了安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装了,每家花了100多元。装在厨房的墙上,不用人管,“两个香皂盒那么大”,不占地方。

  “燃气泄漏了会自动报警、切断,用户手机上会接到通知,县里的平台也会给村里的安全员打电话。”烟堡村安全员于宁杰对记者说,村里8个队,每个队都有1个安全员。哪家燃气报警了或者出现别的安全问题,他们都要赶到现场。村里还组织大家学习安全知识,家里装了智能报警器,的确能多一层安全保障。

  烟堡村用的燃气报警器是西柏坡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公司生产的。2017年,董事长柳新宏把公司总部从江苏搬到了西柏坡。第一次来到西柏坡时,他发现革命老区与从前想象中的不同,“西柏坡充满活力,政策落实与企业需求若能匹配,就能共赢。”柳新宏说。(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曹玥)

  【采访手记】

  奋斗是永恒的主题

  追随共和国诞生的脚步,在这个早春时节,我们来到西柏坡寻根探源,温故知新。

  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土屋,构成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央军委作战室;面积几十平方米、由食堂临时改用的会议室,就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举行地。70年前的3月,党中央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70年,在时光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为期半个月的蹲点采访,革命老区充满活力的新面貌让我们生发赞叹;告别土坯房的贫困户、努力工作闲不下来的六旬老人、返乡创业的年轻夫妻,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让我们动容的,是采访对象的数次哽咽。为村庄奉献几十载的老村主任,忆起过去的艰辛,哽咽;从前的煤老板建起了农业生态园,说起有一晚冻死了许多植物,心疼;信奉“心有私则不正”的村支书,谈到曾经工作的不易和不被村民理解的往事,辛酸。好在,所有的哽咽和辛酸最后都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如今,在西柏坡,人民群众对幸福感、获得感有着自己的生动注释。

  曾经的贫困户搬进了楼房,在三室一厅的新房子里,谷文会说:“再也不想回到旧房子了!”

  辛勤工作、在村里率先经营农家乐的独臂大爷说:“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就跟到了天堂一样!”

  从城里返乡祭祖的大哥说:“咱们家乡真不赖吧!”

  采访愈深入,我们愈加感受到,幸福生活绝非凭空得来,奋斗是永恒的主题。70年来,虽然历经坎坷,但中国共产党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一路爬坡过坎,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从西柏坡出发,我们将以“赶考精神”去读懂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奋斗姿态去书写新时代的故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曹玥)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对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李克强今年首访欧洲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