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建在海拔4150米上的职工之家-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建在海拔4150米上的职工之家

2019-03-24 05:26:34 中工网--《工人日报》

  西藏,昌都,国道214线第十一工区,海拔4150米。即使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几十公斤行走。50岁的洛珠在这里守了30余年,与22名工友们养护着一条长43.025公里,位于“世界屋脊”上的公路。

  “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工作有班车接送,能随时喝上热水、吃到蔬菜,最近在这里还能洗澡了。”在去年5月落成的职工之家里,养护工人洛珠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着这些年工区发生的变化。

  工区建设有了新标准

  工区的职工之家是一栋黄色的二层小楼。一层是职工食堂,二层是氧吧和职工书屋。小楼旁边的一排黄色平房则是职工浴室。

  “原来十几个人住一间屋子。常年不通电、不通水,晚上点酥油灯照明,更别提洗澡了。”洛珠回忆道。曾经,工区职工一年到头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往往要在轮休回家时才能冲个痛快,“现在方便了,一周就能洗一次澡”。

  这些改变,源自昌都公路养护段工会近年来在各个工区开展的“五小一院”建设。

  “‘五小一院’就是在基层养护工区开展‘小食堂、小浴室、小氧吧、小健身房、小宣传栏、花园式庭院’建设。从职工们的实际困难出发,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昌都公路养护段工会负责人强巴拉姆解释道。

  工会还在“五小一院”的标准基础上建起了职工书屋,机械技术、医疗、文学等书籍报刊一应俱全。“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流动书屋’的管理制度。每季度都要对各工区的书籍进行轮换。”强巴拉姆说。

  从“一身泥”到“一身轻”

  34岁的强巴拉姆曾在养路一线工作,父母也是养路工人。在她的记忆中,童年是在父亲的手推车上度过的。

  “那时,我的父母每天都要步行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工作。养护工具只有铁锹、十字镐和手推车。为了照顾我,不得不把我放在手推车里,一路带到工地上去。”强巴拉姆说,2004年以前,公路尚未硬化。步行上班的养路工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身上一层冰”。

  2004年,国道214线全面硬化,第十一工区管养路段全部变成了柏油马路。更令洛珠和工友们满意的是,现在每天都有班车接送。

  近年来,大型养路机械和巡路车的引进也为养路工们减轻了担子。“现在如果遇到塌方或者暴雪灾害,都可以用机械清除,效率高多了。”工区长郎加泽仁说道。

  吃上新鲜蔬菜

  在工区食堂的仓库里,萝卜、青椒、白菜等蔬菜都被毛毯裹好,码放整齐。

  曾经,伙食是高原作业的养路工们面临的一道难题,吃上新鲜蔬菜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我们从昌都把蔬菜运到工区需要一到两天。不仅运量有限,等蔬菜运到时,菜早就不新鲜了。”强巴拉姆说。

  为了解决养路工们的吃菜难题,工会在距离工区较近的吉塘镇搭起了一个温室蔬菜棚,自给自足。养护段还动手建起了两个猪圈,定期给工区送去新鲜的藏猪肉。

  “生活条件改善了,工作也更舒心,更有劲头了。”洛珠是第二代养路工人,他的儿子在阿里成为第三代养路工人,“‘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是我们的责任,要一代代传下去。”(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曲欣悦)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对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之声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代表之声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