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在新时代抒写新梦华(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开封:在新时代抒写新梦华(图)

2018-12-10 05:00:58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开封龙亭公园。

  安洪海摄

  推开铁门进入考古现场,铁穹之下是深深浅浅的坑,地层颜色互相区隔,自下而上依次是金、元、明、清。离当下最近的清代层,还发掘出两个农家小院,院墙外有鸡窝,有灶台,有马车压出的辙印。

  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景象。一座城市历朝历代的城墙层层堆叠,甚至中轴线也未曾变更。一晃就是一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过《东京梦华录》里的繁盛景象,有过岳飞枪挑小梁王的英雄气概,有过盛世之后的落寞,有过痛定之后的思痛。

  而在历史横断面最表层,是今时今日的开封,人们继续辛勤耕耘。我们来到开封,看到一座特别的城市,时光在这里凝固的梦华,见证着改革的力量从这里喷薄而出。

  时代对城市的质问

  改革开放40年间,有三篇文章震动开封。

  第一篇发表于1994年,当时的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庹震与刘海法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细数了这座城市日渐走向没落的过程,为这座古城没能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痛心不已,以事实发出诘问,为开封的觉醒鼓与呼。

  第二篇发表于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写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打破该报传统,将中文标题印在报头。文中说,一千年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黄河边上的开封,但此时却已沦落。文章拿开封当反面教材,让纽约人警惕不要重蹈覆辙。

  第三篇发表于2016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并在四版以《“开”出活力 “封”出优势》为题详细展开。两篇文章以这些年开封的实践为例,重新理解“开封”二字——“开”是开放、创新,“封”是坚守、传承。

  开封人大气、自省,对这些文章中的批评照单全收,每次批评都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开封人开放、谦逊,对这些文章中表扬的重点越发坚定,一茬接着一茬干。

  封,以古闻名

  西园雅集图就在眼前,苏门四学士等名流爽朗谈笑间,耳边响起古乐古声。船行至此,透过初冬雾气,看到水榭之上有人身着古装,低吟浅唱。游人在灯影桨声中,瞬间回到大宋。

  世人皆知,开封曾是八朝古都,一千多年前这里是北宋都城,文人墨客、商贾走卒云集于此。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开封,这幅国宝在2015年展出时,曾创下观众排队13小时才能一睹真容的纪录,此城之繁华、之秀美,举国之内无人不知。

  这些底蕴,是历史对开封的馈赠。

  “封”字,对开封意味着许多。比如开封保存的古城墙,长度全国第二。直到现在,老开封人还是愿意留住城墙内的老宅,不管是否常住,都把根留在那里。直到现在,开封城墙之内不能有任何建筑高于15米,那是开封铁塔的高度,没有什么可以高于城市图腾。

  对文化的尊重,绝不意味着一味守成。开封人心怀敬畏地保护古城,又带着传承之心开发文化。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满库说,开封以宋文化为主题,把文物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才更好地保护着文物。正是在这个园区,“全城一景、宋韵彰显”已蔚然成风。讲究大宋生活方式的“宋潮”,以宋文化为特色的“960文创园”,正在立起“文化开封”的新旗帜。

  远去了,那个只有“铁塔、龙亭、相国寺”的时代,开封怀揣千年文化,穿上了时尚的外衣。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四国并出席G20峰会

  • 专题

    习近平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三国

  • 专题

    李克强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