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双轨制”到“现代化经济体系” | 40年40组关键词-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从“价格双轨制”到“现代化经济体系” | 40年40组关键词

2018-11-27 16:47:1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钢材78∶22;煤炭92∶8;石油83∶17;水泥64∶36;食品类59∶41;服装类59∶41……”

  ——这是1985年前后,国家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的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销售比重,每组数字前者是计划内比重,价格由国家指定;后者是计划外比重,价格由市场决定。

  “天然气、水利工程供水、电力、特殊药品及血液、重要交通运输服务、重要邮政业务、重要专业服务。”

  ——这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重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里规定的具体定价种(类),已经缩减为以上7个种(类)。

  “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

  ——这是今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新的价格改革目标。

  价格是由政府定还是由市场定,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数十年间,从一针一线都要国家定价,到商品和服务价格最大限度地由市场决定,从“价格”这个钱孔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体系如何一步步从“计划”走向“市场”,向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迈进。

  “双轨制”撬动中国经济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计划经济体制首先受到挑战。虽然在那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还没有明确,但向着一个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转型,已经慢慢成了社会的共识。

  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一切商品的价格都由国家说了算。改革开放撬开了计划经济严丝合缝的外壳,企业对原材料的渴求漫溢而出,被掩盖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暴露出来,指向一个根源:价格不合理。理顺价格,为经济发展营造市场环境迫在眉睫。手术刀从何处切入?

  ——价格,这个最灵敏的经济信号、最有效的经济杠杆,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要害的环节,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路上的始发站。

  价格双轨制,应运而生。

  所谓双轨制,就是在原有的计划内价格外增加一轨:计划外自主定价。一种商品有计划价和市场价两种价格,计划内价格由国家确定,计划外价格由市场决定。之后逐步实现并轨,变成单独的市场制。

  这多出来的一轨,给非国有经济的春笋带来了雨泽。资源配置向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适销对路的企业倾斜,乡镇企业能够通过计划外市场合法买到生产资料,开始快速成长。

  价格双轨制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风气之先。这种看似“温和”、渐进的路径,并非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舍,而是一场坚决彻底的告别——通过有次序地放开不同领域商品价格,“创造性地毁灭”原有的计划体制。

  而从双轨制开始的“中国式”价格改革,决不仅仅是商品从计划价到市场价的过渡,它的本质,是经济制度的转型——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价格双轨制为中国引入了市场机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促使社会生产逐渐摆脱了短缺,逐渐将社会生产的绝大部分领域纳入市场经济的海洋。

  向着市场化大步迈进

  1988年的春天,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地区一居民家发生火灾。起因是户主买了400盒火柴放在家里,被小孩当成玩具点燃了。

  一下子买400盒火柴,难以想象。而1988年各地都在上演类似抢货、囤货的情形。其背景,是1988年以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背后,是当时实行价格闯关,一次性实现“并轨”,彻底放开消费价格,以解决价格双轨制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市场体制不顺、价格扭曲、“官倒”腐败等问题。

  价格改革的成败,是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1988年物价闯关的波折证明,价格改革靠猛闯是不行的,必须节制、适度,让价格并轨合理有序地渐进,而中央深化价格改革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应该放开的价格,必须坚持放开。

  1992年到1995年,放开一般商品价格;1998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2000年到2005年,解决生产资料与民生领域的价格双轨制,石油、煤炭领域探索价格改革……一步一步,价格改革自由化的进程,为市场的发育、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创造了前提,促进了一系列财税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为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开辟了重要道路。

  在价格改革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向着市场化大步迈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现出鲜明样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日渐发挥出基础性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走出短缺;全面开放,等等。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走到如今,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丰富、蓝图广阔,任务也更加艰巨。

  现代化与市场化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没有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不敢说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现代化。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加快要素化市场配置改革,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十九大党章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不久前,气价改革啃下了最硬“骨头”——居民、非居民天然气价格并轨。在国家发改委最新确定的价格改革施工图里,下一步要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价格改革,围绕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能源资源大力发展现货市场,逐步推动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牢牢抓住价格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的“牛鼻子”,使价格灵活反映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价格行为规范有序。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最近,营商环境备受关注的黑龙江等地,正拿出一系列措施持续深化优化发展环境——清理涉企税费项目,解决融资难问题,破除市场不公障碍,查处破坏投资营商环境的反面案例,促进和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回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价格改革,走到今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方位布局,未来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琰)

  农村基层干部注意了!村里选举这些事不能干

  "老虎"落马、"严书记"双开、外逃嫌犯遣返…节奏紧凑,高压不变!

  “领导下乡调研,急招群众演员!”搞走秀式调研,严查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四国并出席G20峰会

  • 专题

    习近平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三国

  • 专题

    李克强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