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小城变迁:“不识青椒味”到“中国青椒之乡”-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太行山中小城变迁:“不识青椒味”到“中国青椒之乡”

2018-10-22 10:55:16 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40年·话变迁)太行山中的小城变迁:从“不识青椒味”到“中国青椒之乡”

  中新社长治10月22日电 题:太行山中的小城变迁:从“不识青椒味”到“中国青椒之乡”

  作者 李庭耀 杨杰英

  1979年,太行山中的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农民李生贵凭着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大胆地承包了村里的5亩土地,开始试种全县都没种过的青椒。李生贵记得:“第一次种出青椒,我们村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它炒菜吃。”

  当时的李生贵不会想到,在他的持续带动下,“不识青椒味”的长子县会在日后成为“中国青椒之乡”,全县青椒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了8万余亩。他也没有想到,长子县以种植青椒带动的蔬菜产业,如今产生的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今年67岁的李生贵告诉记者,自己14岁就开始种地,在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他和乡亲们追求的梦想。农村生活枯燥,他一有空闲就会翻看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希望以此增加粮食产量,“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一到地里就有用不完的劲,如果不能自己承包土地,我也就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业”。

  第一年种植的蔬菜丰收了,李生贵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80年,他又承包了200亩土地,大面积种植青椒。李生贵说,为了寻找销路,他拉着一车青椒到河南省郑州市,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卖完。李生贵逐渐打开了河南等地的青椒市场,当年他进账8000余元(人民币,下同),这对当时人均收入只有60多元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种青椒挣了钱,李生贵想让更多的人也挣钱,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免费办起了青椒种植培训班,一户带四户,四户带全村,全村带全县,青椒逐渐成为长子县的特产和名片。短短几年时间,长子县青椒种植面积达到8万余亩,总产量3亿余公斤,产值2亿余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同时带动起当地其它各类蔬菜的种植。

  1998年,长子县被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长子大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特点受到客商和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河南、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并出口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露地青椒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病虫害严重,导致青椒品质和产量下降,农民增收出现困难。“有人发誓再也不种青椒,但‘中国青椒之乡’不能倒,钢管制棚成本太高,我就想研制一种老百姓用得起的大棚。”李生贵说,经过反复试验,2002年,他以钢丝代替钢管,研制出一种成本低、寿命长、既防病又增产的蔬菜简易大棚设施并免费推广,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之为“生贵大棚”。

  “长子大青椒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南方的客商又来收青椒了。”李生贵说。此后,他又探索出前茬种植青椒,后茬种植西葫芦的成熟种植模式,并在当地及周边推广。

  “传统的长子大青椒6月中旬采收,7月中旬拉秧,只上市不到40天。”李生贵说,2016年,他试种了300亩“秋青椒”,7月下苗,9月进行采收,青椒上市时正处于晋北、陕北露地青椒上市尾期,又避开了南方上市期、北方早春茬上市期,比山东秋延迟青椒提前上市一个半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步开始在长子县进行推广。

  李生贵的三个儿子都跟着父亲当起了农民,如今的李生贵每天早晨和中午都会在大棚里待几个小时,带领孩子们探索新的青椒种植模式,他说:“我这里试验成功,老百姓跟着做就能挣钱。我有施展的舞台,种了几十年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能浪费掉。”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