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弹一星”纪念园开园 首位奉献者落葬-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浙江“两弹一星”纪念园开园 首位奉献者落葬

2018-10-12 21:05:00 中国新闻网

  白色石板上,镌刻的是去世的浙江籍“两弹一星”奉献者的名字。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12日电(谢盼盼 童笑雨)绿树荫荫,嘉木森森,报国热血铸英魂。10月12日,“‘两弹一星’奉献者纪念园开园仪式”在浙江安贤园举行,并迎来首位“两弹一星”奉献者落葬。作为见证者,原中国核试验基地司令员马国惠说,纪念园开园是对无名英雄的缅怀,是为“两弹一星”奉献者做的实事,更是推动“两弹一星”精神走向社会的力量之源。

  主碑上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三根柱子托举而成。 童笑雨 摄

  20世纪50年代,一批科研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于西北荒漠,实现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施华讲话。 童笑雨 摄

  在安贤园中国董事长施华看来,奉献者应该被铭记,“两弹一星”精神更应该被传承。为此,“两弹一星”纪念园应运而生。

  漫步在纪念园,引入眼帘的是“两弹一星”23名元勋的纪念墙。主碑上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三根柱子托举而成,象征氢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发展的艰难历程。旁边的白色石板上,镌刻的是去世的浙江籍“两弹一星”奉献者的名字,寓意“两弹一星”奉献者的成就不容抹去。

  纪念园剪彩。 童笑雨 摄

  据浙江安贤园副总经理李钢介绍,如今开放的是该园的一期工程,是一个专属于“两弹一星”奉献者的纪念园,如今已有数百名奉献者前来定位。“上面的名字可能普普通通,但同样值得铭记、怀念,他们的事迹仍旧值得宣扬学习。”

  “两弹一星”奉献者纪念园。 童笑雨 摄

  数十载光阴,凝铸中华豪情。斯人已逝,往事如云,壮志铭记于心。

  沈惠泉是该纪念园的首位落葬者,曾在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科学家的领导下,从事原子弹核性能研究,并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终身而无人知晓。

  谈及父亲的过往,沈海滨数次哽咽。“父亲很低调,直到1984年收到中国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小小的‘原子弹爆炸纪念’勋章,我才明白童年里无数次缺席的父亲竟然从事了这么伟大的事业。”

  他说,“不与人争名,不与民争利,舍小家为大家,为国争光”是父亲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鉴于此,他也选择了象征“两弹一星”精神永存的常春藤墓碑,为父亲的一生画上句号。

  “献了青春献终身”是沈惠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诸多“两弹一星”奉献者一生的践行。安贤园品牌推广总监单璐对此感慨万千。

  “自2016年开始筹划建立纪念园,我们走访了北京、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多地,接触了诸多‘两弹一星’奉献者。聊得越深,接触地越多,愈发认识到纪念园建立的必要性。”她说,能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的,多是有卓越功勋的人。这些奉献者虽然籍籍无名,但他们的艰辛和成就不容遗忘。“作为社会力量,我们能做的有限,但还是想尽绵薄之力,打造一个关于‘两弹一星’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甄远宁对此表示认同。她说,纪念园的建立,是陵园从殡葬到生命纪念家园高度的提升,更是展现爱国情怀、体现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对生命的纪念,更体现了新时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薪火相传。”(完)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