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论坛经济学家热议未来改革开放着力点-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50人论坛经济学家热议未来改革开放着力点

2018-09-19 00:55:55 经济参考报

  9月16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等发表了主旨演讲。

  吴敬琏表示,改革40年最主要的教训就是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过去40年中,凡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推进得比较好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就表现得比较好,人民群众的福利也得到比较多的提高,社会和谐的气氛就能够保持甚至改进。反过来说,当改革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曲折的时候,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各方面的进步出现减慢甚至倒退。

  吴敬琏认为,目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没有到位。目前经济运行依靠大量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但大量投资又容易造成杠杆率过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处于两难境地。要降杠杆增长率就下去了,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杠杆就上去了,系统性风险就会增大。那么有没有出路呢?吴敬琏认为,办法的关键是要提高效率,但是效率能不能提高,归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楼继伟表示,对于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真正的实效。结构性改革必然发生在供给侧,但需要需求侧方面政策的配合。供给侧改革有可能短期痛苦、长期见效,有的是当期就很快见效,需要需求侧方面的政策支持和配合。“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但是总体来看,改革还是要完善,改革步伐还有进一步加快的空间。”

  楼继伟认为,“三去一降一补”是针对产能过剩、库存高起、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短板突出等结构性问题提出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但是现在很多做法是把目标、任务当手段。“去产能”就给各省下指标。这是采取传统办法、靠行政手段,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关停并转升”措施。下一步推进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制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让市场起作用。

  对于供给侧端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要素,楼继伟分析称,要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快改革户籍、养老、医保等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资本方面,重点是如何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土地方面,重点是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杨伟民认为,新时代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关系,少一些集中力量办大事,多一些市场说了算。还要实现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通过改革形成一些机制。比如能够自动地纠正经济结构性失衡、经济的金融化、经济房地产化的这种机制,形成有利于突破核心技术、城乡区域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分配合理化以及绿色低碳循环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权、依法办事、司法公正的制度。

  杨伟民还建议,要从简政放权过渡到减政减权减税减费。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时代仅仅是简政放权还不够,需要同步推进减政减权减税减费的改革。比如减政就是要减少政府机构,现在正在落实当中。同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各级行政单位应该减少行政层级,现在是五级行政,应该逐步改为三级行政,中央、省、市(县),市县同级。减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减少政府决定资源配置的权力。如果在三级行政的架构下,县区政府可以不再负责辖区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投资,主要应该负责本级政府应该负责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大规模的减税减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要深化市场化的改革,就要求让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就要让渡权力,将政府掌握的资源更多地交给市场来配置,这个往往会遇到阻力。现在约束机制逐步在强化、并不断健全。但是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去建设。下一步改革,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性机制可能是很重要的。其中产权激励可能是最好的激励方式。(记者 班娟娟 北京报道)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中工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