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特困地区脱贫记:因地制宜出“妙招”-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安徽大别山特困地区脱贫记:因地制宜出“妙招”

2018-06-19 13:13:38 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安徽大别山特困地区脱贫记:因地制宜出“妙招”

  中新社安徽安庆6月19日电 题:安徽大别山特困地区脱贫记:因地制宜出“妙招”

  中新社记者 张强

  安徽是一个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扶贫开发区域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非重点县39个。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为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目标,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带领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老区、重点库区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安徽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7个。现有未脱贫人口逾3.5万人,未出列贫困村50个。

  初夏时节,在太湖县徐桥镇创业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生长正当时,这些小龙虾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网络销往中国多地。创业村党支部书记汪华庆说:“这里属于泄洪区,以前都是荒地。针对这一特殊因素,我们通过集体收购,在3000亩圩区里实行稻虾连作养殖,实现了洪区变良田。”

  汪华庆介绍,“稻虾共作”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创收,特别是贫困户。农户们除了每个月可以领取到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公司分红,在基地就近就业,每年收入加起来可得5000余元人民币。一位在田里劳作的朱姓村民告诉记者,他每天在基地务工,有100多块钱的收入,离家近,非常方便。

  和徐桥镇不同,太湖县刘畈乡选择了一条向荒山进军的扶贫路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把一座座荒山、绿山改造成“金山银山”。

  记者日前在当地采访时,只见一颗颗新鲜的蜜桃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满满的翠绿引入眼帘,带来一丝清凉……这是刘畈乡太湖县群林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园的景象。

  “扶贫不是单纯的给钱,关键是要挖掉致贫的根子。”太湖县刘畈乡党委书记蒋志才常年奔忙在扶贫工作一线。他指着面前的一片山林,满怀激情地说:“今后这一片荒山将变成‘竹海茶园’。”

  蒋志才说,刘畈乡最大的乡情就是山多田少,近5万亩荒山种植毛竹、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放在山上,向荒山进军,向荒山要效益。把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放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上。

  目前,刘畈乡涌现出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4家。通过这些新型经济组织的带领,全乡有513户贫困户1427人以山场田地与小额信贷入股,就近就业、依附发展,逐步走出贫困。

  同属于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安庆市宿松县,则利用境内宜渔淡水面积广的优势进行脱贫攻坚。宿松县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国家级优质水产品基地县,2007年被列入安徽省水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双向资源。

  近年来,宿松县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已将“黄湖牌”大闸蟹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2017年,宿松县年度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据安徽省扶贫办发布数据显示,安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减少558.9万人,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安徽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30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