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是怎样报上“户口”的-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包产到户”是怎样报上“户口”的

2018-04-27 07:49:57 新华每日电讯

  经过“文革”之后,饱受“左”的错误摧残的中国农业已到崩溃的边缘。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它严重压抑、窒息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丧失了发展活力。它的基层组织生产队,绝大多数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少都成了“三靠队”(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事实上已经破产。众多的农民辛劳经年难得温饱。广大农民变革现状的要求强烈。实行经营体制改革,是农村农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但是,当时还继续执行“两个凡是”主张,要求全国农村深入开展已纳入“左”的轨道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巩固集体经济体制,“包产到户”仍然是不可触及的“禁区”。

  但是,此后只经过一年多时间,改革洪流就彻底冲破了这个“禁区”。“包产到户”先是在安徽等省区的局部地方悄悄实行,很快便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真可谓“星星之火”瞬间“燎原”。

  这个历史性的“突破”是怎样实现的?“包产到户”从原先的“黑户”,是如何成为“地方户口”进而正式报上“全国户口”的?窃以为,这恰恰是认识农村改革历史的一个关键环节。

  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安徽省凤阳县,1981年涌现出收获小麦上万斤的农户1千多家。梨园公社社员、复员军人吴凤启一家,3个劳动力,包50亩麦地苦干巧干,夏季共收获小麦17000多斤。新华社资料片

  安徽农村率先取得“突破”,最早为“包产到户”报上“户口”

  改革最早取得的“突破”出现在安徽农村。其原因之一是这里有锐意改革的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和一批地县领导干部。

  万里是1977年6月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历史上就以多天灾战乱、人民生活贫苦而闻名的安徽省,又是饱经“四人帮”摧残的一个“重灾区”,全省只有大约10%的生产队能维持社员的温饱。来皖之后,他立即下农村调查研究,跑遍大江南北、淮河两岸,进农家访农民。他看到家徒四壁、无隔夜之粮的农家,看到没有棉衣只能躲在灶门口草窝里避寒的老人,看见在寒风中扒火车外逃的人群。他更看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现行的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组织办法和实行的政策过“左”,捆死了农民的手脚。要让农村农业走出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老一套办法。但是,他知道,目前的形势决定了农村改革只能采取迂回前进的策略,改革的重心是改革人民公社集体经营体制,但不能直奔主题,而是要另辟蹊径,从落实党在农村经济政策入手,逐步寻求变革的办法。

  万里到任一个月后,1977年7月,收到该省滁县地委送上来的一份《关于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的调查报告和分析意见》。这份报告正是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主持的一次农村调查之后写出来的——揭露“四人帮”扰乱党在农村的政策,搞乱了生产管理,明确提出,只有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恢复、发展生产。这年春天,报告就上报省委,但原省委负责人以“落实政策不能影响大干”为由搁置一旁。万里到任后,王郁昭再一次将这份报告送上来。万里看到后非常高兴,立即批转全省各地、市委。万里的批文说:“滁县地委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对农村经济政策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个好的开端。这个问题,很值得引起各地重视。”

  这份报告与万里的思路不谋而合,有力地支持了他接下来狠抓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行动。1977年12月万里主持安徽省委,制定、发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全文共六条,简称“省委六条”。就在安徽“省委六条”发布后不久,1978年初我来到合肥,拜访了万里同志。谈起“省委六条”,他说,这是当前最切实可行的拨乱反正的办法。我不能公开提出改变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体制是上了国家宪法的。我只能在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六十条”中找根据,从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入手。

  与安徽做法相同的还有四川省。1978年2月四川省委颁布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在安徽、四川两省带动下,甘肃、辽宁、广东、内蒙古等省区跟上来,落实政策的做法逐渐形成潮流。

  安徽“省委六条”的颁布,鼓舞了全省干部群众,尤其是滁县地区的同志。1978年9月,中共滁县地委召开四级干部会,汇总半年来贯彻“省委六条”的情况,重点在进一步落实政策,搞好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这次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有些社队干部对地委领导“叫板”。他们说,每次会都是地委领导在上面讲,我们在下边听;可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让我们也在大会上讲讲?

  地委表示欢迎并延长会期,让基层来的同志敞开讲。几位社队干部走上讲台,他们说,过去多年来农业一直搞不上去,怨我们无能吗?其实,我们也有办法把生产搞上去,可是地委敢支持我们干吗?

  王郁昭被“激”了一下,说:“那就请各位都敞开把话讲出来,咱们一起研究。”于是来安县的烟陈公社党委书记讲了他这个公社杨渡大队魏郢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以产计工”的办法,实质上是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干了一年的结果是灾年增产30%。接着,天长县新街公社也介绍了棉花生产联产到人的责任制,当年亩产增加89.6%。来安县广大公社则介绍了实行社队干部岗位责任制的做法。

  原来他们都实行了未被正式认可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干了一年了,称为“秘密武器”。现在一讲出来,会上当时炸了锅。有人一听“包产”就怕,直呼这些人胆子太大,捅破了天!可更多的县、社干部却说,这种干法好。只要允许这么干,保证能把生产搞上去!

1 2 共2页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