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牧区聋童的“第二个家”-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记者手记:牧区聋童的“第二个家”

2018-04-19 16:40:15 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9日电记者手记:牧区聋童的“第二个家”

  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胡虎虎、宿传义

  自从进入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8岁的娜孜拉依·吐鲁斯拜克和哥哥阿拉帕尔·吐鲁斯拜克再也没去过“冬窝子”。那遥远的冬牧场已然成为兄妹俩模糊的记忆。

  在位于中国西北边境的新疆牧区,4月,正逢春羔生产季。

  刚刚31岁的吐鲁斯拜克·哈米特果断放下接羔续幼的忙碌生产,从冬窝子赶回位于霍城县果子沟牧业队的家中,等待特教学校的老师上门家访。

  小车刚刚驶入村子巷道,记者就看见吐鲁斯拜克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近70的母亲等在家门口。

  “许爸爸!”“周妈妈!”娜孜拉依和阿拉帕尔蹦蹦跳跳迎上来,一人牵一位老师拉进了家门。

  在霍城县特教学校,对孩子们关爱有加的许智宏夫妻俩,被70多名听障和培智的孩子亲切地喊作“许爸爸”和“周妈妈”。

  将老师们请入房间脱鞋上炕,吐鲁斯拜克拿出助听器给两个孩子戴上。

  “娜孜拉依!”许智宏用手挡住嘴巴,让孩子看不到口型。

  “到!”专心听声音的娜孜拉依快速举起右手示意,声音稚嫩欢快。

  这边,妻子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吐鲁斯拜克放下手机笑了笑:“家里的羊又下羊羔了,老婆子说她一个人搞不定。”但吐鲁斯拜克还是淡定地坐在炕上继续和老师们交流。

  看着孩子和老师对话,吐鲁斯拜克很是感慨。

  阿拉帕尔两岁时被诊断患有“极重度耳聋”,双耳听力损失97分贝。不久,年仅一岁的女儿也出现这一情况,听力只比哥哥稍好一点。

  “只要能做手术,哪怕卖掉所有牛羊,倾家荡产。”吐鲁斯拜克说,尽管他想尽办法希望孩子能开口说话,但医生都说不可能。

  从春秋草场到夏牧场,从冬窝子到定居点,吐鲁斯拜克夫妻俩只能在四季转场中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生活的重担让吐鲁斯拜克一度陷入绝望。

  “后来,乡里的干部告诉我县城有个特教学校,让我去看看。”2014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先后进入特教学校就读。那一年,当地财政全额拨款的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刚刚成立,迎来了第一批农牧区聋童。

  吐鲁斯拜克至今清晰地记得听到阿拉帕尔第一次开口喊“爸爸”时,内心的那种难以置信与欣喜。

  “那是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三个周末,我去接他,一进门就听见他喊‘爸爸’。”

  那个下午,从学校到家的车上,吐鲁斯拜克让孩子喊了一路。“爸爸”两个字,让他觉得如此动听与幸福。

  2016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还通过特教学校申请到免费人工耳蜗项目。

  “一套国产人工耳蜗14万元到16万元的价格,对一般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更何况吐鲁斯拜克这样的贫困家庭。”许智宏说,除了免费人工耳蜗项目,学校衣食住行全额免费,还有每年每人6000元的补贴,这为贫困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如今,吐鲁斯拜克夫妻俩可以放心转场发展生产,“我正努力多养些牛羊,为孩子攒些钱,希望孩子上完初中还能去学点技术,以后有稳定的收入。”

  听着吐鲁斯拜克的叮嘱,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牵着老师的手,走出家门,他们将坐车回到“第二个家”继续学习、生活。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全国两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聚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