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讲述的音乐家故事,背后还有故事(组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要闻

习主席讲述的音乐家故事,背后还有故事(组图)

2019-04-20 14:54:03 新华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站在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一家剧院舞台上,身形消瘦的冼星海忘我地挥动着指挥棒……

  这是正在举行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音乐家》震撼心灵的一幕。这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片,向世人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的一段岁月。

  “第一报道”想特别提醒的是,这部开创中哈两国电影合作新纪元的感人电影,创作灵感便来自习近平主席访哈期间讲述的一个故事。

  习主席讲述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2013年9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他讲到了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动人故事。

  《音乐家》总策划和出品人、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在收看电视转播,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决定把它拍成电影。

  当沈健向哈方提出这一合作设想后,立刻得到对方积极响应与支持,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还专门为此作出批示。

   《音乐家》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右二)现场指导片中饰演冼星海的中国演员胡军(左一)。

  这些年来,中哈合作越来越热络。《音乐家》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两国领导人一直十分关心。

  ——2017年6月8日,习主席访哈期间,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哈双方签署了《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当天,作为该协议启动项目,《音乐家》开机仪式在阿斯塔纳举行。

  ——2018年6月7日,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访问的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会谈后,两位领导人共同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

  《音乐家》剧照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享有很高声誉。在阿拉木图有一条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他住过的地方被建成故居博物馆,他的很多作品在剧院和音乐厅反复上演……

  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长阿雷斯坦别克·穆哈梅季乌勒说:“我们要向两国民众以及全世界展示这部影片,因为哈中两国的友谊值得被歌颂。”

  目前,《音乐家》已经正式定档,将于5月17日在国内上映。

  为了这部电影,两国演员都很拼

  2017年6月,《音乐家》在哈萨克斯坦正式开机。除了300多名剧组成员,前后参与电影拍摄的人员超过2万人。拍摄现场常常同时出现汉语、哈萨克语、俄语和英语,20多名翻译远远不够用。

  《音乐家》剧照

  拜卡达莫夫的扮演者、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告诉“第一报道”,因为角色需要,胡军扮演的冼星海会有一些俄语对白,这对俄语零基础的胡军来说有点难。开机前,他会帮助胡军练习对白,告诉他应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词儿。

  “胡军是一位很专业、很有才华的演员,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他很有毅力,为了拍摄冼星海病入膏肓的那场戏,减重了十七八斤。”艾特占诺夫说。

  《音乐家》剧照

  “冼星海是我父辈那代人的偶像,他们都唱过他的歌。”演员胡军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听说他要出演冼星海非常激动。

  “这部戏80%的拍摄是在哈萨克斯坦完成的,和我演对手戏的艾特占诺夫是哈萨克斯坦国宝级艺术家,还有很多艺术造诣深厚的哈方电影人,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哈方艺术指导萨比特·科曼贝科夫说,虽然一开始大家有语言上的障碍,但在拍摄中,几位主演互相学习对方语言,很快建立起深厚友谊。拍戏期间,艾特占诺夫的第四个孩子出生,所有剧组成员都到他家里为他祝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是习主席反复讲到的一句话。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大厦,不是凭空建造的,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由一个个合作项目的磨合推进逐渐累积起来的。

  《音乐家》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左一)与哈方艺术指导萨比特·科曼贝科夫(左二)给饰演拜卡达莫夫的男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右二)说戏。

  拿《音乐家》来说,中哈两国电影制作有不小差异,双方合作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走上了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沈健说。

  在科曼贝科夫看来,与中方这次合拍电影是一次很好的经验。“我们的中国同事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理念,是电影行业的佼佼者,我们通过这次合作学到很多。”

  “这是第一部,希望我们以后能一起合作拍摄更多的优秀电影。”科曼贝科夫说。

  故事背后的故事

  关于《音乐家》,还有一段“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筹备电影过程中,制片方联系到现居杭州的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当年冼星海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时,冼妮娜还在襁褓中,今年已经80岁。

  “如果能把这段故事拍成电影,我就能和父亲‘见面’了,哪怕是通过大银幕呢。”

  《音乐家》剧照

  几乎同时,制片方还在哈萨克斯坦找到了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老人。当年,她只有7岁,与寄住在自己家的冼星海情同父女。“很多年后,我才体会到冼星海当时有多思念他的女儿,他把对自己女儿的爱都给了我。”

  因为《音乐家》“牵线搭桥”,两位老人开始书信往来,两人亲如姐妹,延续着父辈的友谊。她们期待着在《音乐家》首映礼上相聚,与共同的“父亲”“见面”。

  背景链接

  《音乐家》讲述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的一段岁月。

  冼星海怎样到了哈萨克斯坦?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与导演袁牧之等人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做后期制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影片制作被迫中断,冼星海由于回国受阻辗转来到阿拉木图。

  初到阿拉木图,冼星海居无定所,贫病交加。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音乐厅遇见无家可归的冼星海,把他接到家中安顿,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战争结束后,身患重病的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救治,不久后病逝。

  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创作了哪些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第一报道”引用习主席的一段话来回答: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记者:孙蕾、谢昊、王申;视频:王沛、孙蕾、田晨旭;编辑:郝薇薇、鲁豫)

编辑:韩京华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对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李克强今年首访欧洲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