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再访那两朵玉麦的格桑花-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要闻

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再访那两朵玉麦的格桑花

2018-10-19 07:50:41 解放军报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卓嘎、央宗姐妹俩扎根边陲放牧戍边,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格桑花开沐朝阳

  从日拉雪山上极目远眺,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

  玉麦很大,大到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很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只生活着一家三口——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然而,这里的每一天,都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卓嘎、央宗和家人坚守在这里,用半个世纪凝铸爱国爱家的壮举。

  2017年10月28日,习主席专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褒奖她们爱国守边的行为,并“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前夕,记者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去探访那两朵绚烂的格桑花。

  “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新建藏式住宅上方、昼夜灯火通明的工地、因房屋重建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顶……在玉麦,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最绚丽的风景。

  清晨,国旗迎着太阳冉冉升起,玉麦军民高声齐唱国歌。建筑工地上,工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眼前的一幕让卓嘎和央宗眼眶湿润,她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阿爸桑杰曲巴能够看到这一幕——“看到在玉麦,国旗下汇聚这么多的戍边人,阿爸梦里都会笑醒的!”

  桑杰曲巴是忠诚的护旗手。

  曾经,玉麦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达300多人。解放军进藏之初,山外匪徒散布谣言,很多人受蛊惑离开了故土,只有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守家不易。玉麦自然条件恶劣,半年雨半年雪,粮食需从山外运进。每一次,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花上十几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跨过陡峭山谷、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才能把一点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随着山外生活越来越好,邻居们纷纷内迁,再后来,卓嘎、央宗的阿妈病死在外出寻医的牦牛背上,小妹妹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父女三人。但桑杰曲巴始终坚信:“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有一年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把该国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桑杰曲巴被惹怒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爬上雪山拔下了该国国旗。他还跑去外国士兵的设卡点抗议:“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也在这里放牧,我们现在还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五星红旗,成了桑杰曲巴不变的信念。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下只有3个人。57岁的卓嘎记得,那天,阿爸开会回来,带回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的姐妹俩兴奋不已,天黑了也不肯上床,围坐在阿爸身边。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阿爸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第二天一早,红旗升起在屋顶。阿爸让姐妹俩记住:“这是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神圣领土!”

  像这样的国旗,桑杰曲巴一共缝了4面。此后放牧守边,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卓嘎和央宗跟着父亲,放牧巡边的脚步遍及玉麦的土地。

  卓嘎记得,父亲常说,“那是我们的土地、国家的领土。总没人去,就容易被别人侵占。我们常去转一转,他们就不敢来了!”到了冬天,一家人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央宗还记得,姐妹俩第一次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的情景。那是1982年冬天,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一路上山路蜿蜒,加之雪厚路滑,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只好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轮流守护……这样的经历,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成为日常。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过阿爸的班。又过了几年,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伴随桑杰曲巴巡山的也换成了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

  2001年,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了,卓嘎和央宗搀扶着阿爸乘车走出了大山,切身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返回玉麦,父女三人啥都没带,只买了100面五星红旗,每次放牧巡边,就把国旗插到边境线上。

  也是那年冬天,桑杰曲巴走了。临终前,老人将全家人叫到床前,交代:“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带着父亲的叮嘱,卓嘎、央宗两姐妹依旧带着国旗,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路上。

  驻军某连中士吴江得向记者讲述了两姐妹对国旗的深情:2013年夏天,卓嘎、央宗姐妹俩随官兵一起对某山口例行巡逻。在边境线上,卓嘎扛着国旗一步步爬上山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旗杆上的国旗被大风卷走,央宗当即顺着河道追赶。追着追着,脚下一滑,跌入湍急的河水中,官兵追了近百米才将她救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央宗不顾腿上伤口血流不止,把国旗紧紧抱在胸前:“国旗在,家就在。”

  因为爱这面旗,两姐妹对护旗人也格外情深。承担这一片区巡逻值勤任务的官兵都知道,卓嘎、央宗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官兵巡逻归来借住玉麦,卓嘎和央宗总是把自己家腾出来给官兵住。雨季,怕一身雨水泥水的官兵受冻着凉,姐妹俩就把自家柴火拿出来,给官兵烤火取暖,并给大家倒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西藏军区边防某部营长余刚至今念念不忘,2001年初冬,他和战友奉命到玉麦执行任务,卓嘎、央宗姐妹俩带着乡亲定期给执勤官兵送土豆、牛肉等食物。其实,当时已大雪封山,乡亲们自己的物资也十分有限,而且执勤点距乡里有十多里地,积雪又厚,来回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可无论官兵如何推辞,隔几天,部队宿营点上总会出现姐妹俩笑容可掬的脸。

  “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深有感触地说:“习主席的这些话字字烙在我们的心坎上,玉麦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与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人扛着国旗放牧守边密不可分。”达娃书记自豪地介绍,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牧民,人人都是义务巡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这两年,达娃他们先后6次翻越平均海拔4700米的大小山口13个,徒步进入无人区,用双脚丈量了实际边境线,绘制了“玉麦乡边境无人区里程图”。

  入冬前的一次巡山。

  这天晨风破晓,卓嘎和央宗就忙着给家人做好早点,帮他们检查物资。乡里陆续升起炊烟,各家各户烧火做饭,做好了出征准备。

  桑杰曲巴传下来的巡逻背囊,前些年交到了大女婿巴桑手里,如今背到索朗顿珠肩上。索朗顿珠是央宗的儿子,也是玉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前,索朗顿珠曾在四川找到一份滑雪教练的工作,收入可观。没想到阿妈打来电话:“你忘记波啦(外公)的话了吗?‘鸟老了,要归巢;人老了,要回家’,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于是,索朗顿珠回乡了,还加入了玉麦民兵班,穿上迷彩服,继续行走在祖辈用铁脚板丈量的边防线上。

  索朗顿珠告诉记者:“玉麦紧邻著名的扎日神山,山美、水美、林美。我不仅要放好牧守好边,还要让更多人到玉麦来看看,给他们讲讲波啦(外公)的故事,讲讲阿妈的故事。我们努力将玉麦建设得更美丽,繁荣边关稳固边防!”

  旭日东升,在习主席回信的巨幅宣传栏下,索朗顿珠与达娃书记加入驻军巡逻分队踏上征程。

  回到家中,即将赴京参加活动的央宗打开柜子,指着里面一叠崭新的国旗叮嘱老伴:10月28日,是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姐妹俩提前准备了这些国旗,作为送给迁入玉麦入住新居的乡亲们的礼物。央宗说:“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