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李宗远: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 更加突出全球视野(图)
//www.workercn.cn2015-08-27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抗战馆的主题展览已经吸引38万多人次观展(资料图片)。京华时报记者 赵思衡 摄

在卫国战争中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的毛岸英。资料图片

抗战馆展出的日军侵华物证。京华时报记者 范继文 摄

中国军民营救盟军飞行员物证。京华时报记者 范继文 摄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幕。6700平方米的展厅内,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追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蕴藏着伟大的民族力量。展览将抗战史浓缩为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和铭记历史等8个部分。展览开幕以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38.3万余人次。 

  开栏语

  搞一场阅兵,办一个展览,拍一部电影,出一本专著……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访谈,关注各种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展览和文艺作品,聚焦那些以传承抗战精神为己任的个人和团体,去看看那场结束于70年前的战争,在今人心里投下何种记忆,如何引发思考,又将怎样传递。

  策展理念

  展览最大特点是用史料说话

  京华时报:您认为从形式上来说,在各种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和作品中,大型展览与其他形式的纪念,比如话剧、影视剧、书籍等相比,有何特点?优势何在?

  李宗远: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各界推出很多纪念抗战胜利题材的作品,我们的展览是把文物、图片等真实的史料展示给观众,所有的照片、文物包括历史纪录片等都经过严格考证,给观众还原一段可触摸、能看到、能听到的历史。而话剧、电影、历史剧等都是艺术创作,经过加工,对历史的真实性或者说细节方面有可能用一些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但展览必须要忠实于历史,用史实来说话,因此有较强的震撼力。总之,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料来说话,用史料印证历史。

  京华时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从策划的角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新的理念?

  李宗远:我们筹备这个展览非常艰苦,应该说这一次和抗战胜利60周年展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视野上来看待。过去我们展现的通常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奋起抗击。这次我们的视角有了很大改变,更能够凸显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次展览,我们突出三个新的观点:第一,中国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第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这也是我们吸收最近十年来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

  展品概况

  文物数量是60周年展近3倍

  京华时报:除了视野,本次展览还有哪些新特点?

  李宗远:这次我们更多地把文物拿出来展示在观众面前,以史料来印证历史。开始我们希望展出3000件文物,因场地的原因,现在展出了2800多件,现在展出的文物只占我们馆藏文物的十分之一,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展览文物进行适量的调整、增加。这次的文物数量是60周年展览的近3倍,那次是900多件。上次展出的照片只有600多张,这次是1170张,翻了一倍。由于展品丰富,很多观众在展览开幕之后分几次来观展,一次看不完。

  京华时报:展品数量翻番,布展难度是不是也大了很多?

  李宗远:困难很多。比如大型文物的运输、入库就很困难。今年我们从四川征集到一个当时中国民众用来为盟军修建飞机场的石碾子,十多吨,运输非常困难,特别是进入宛平城的时候,折腾了大半夜。运进来之后,我们展厅地面的承受力不够,于是在展览当中就原样复制了一个。再比如今年上半年从东北征集到两门大炮,也是体量非常大,通过宛平城城门的时候,用吊车先吊到低矮的车上,然后再运进来。大型文物虽然运输困难,但很多观众看了以后说非常震撼,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

  京华时报:在时间上有压力吗?

  李宗远:时间上非常紧张。我们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展览,筹备一个大型主题展非常复杂,基础设施的改造,展览大纲的确定,文物、版式、图片的确定,要层层把关,真正的布展时间也就一个多月,而且布展过程中还在不停修改。布展最紧张的时候我们24小时连轴转,开幕式之前我们全馆人员基本上就没有周六、日的休息,晚上12点下班很正常。

  京华时报:布展过程虽然辛苦,展览面向社会推出以后引起很大反响,你们是不是也挺有成就感的?

  李宗远:确实是这样。社会各界观展之后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说这次展览史料详实,能从小处看到大处。展览当中有一些文物虽然很小,但是能够看到背后大的历史。比如展品中有一张小小的钱粮券,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抚恤抗战烈士家属的。这个文物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什么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给予所有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家属很优厚的待遇,尽管当时经济、物质条件并不好。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儿子、丈夫送上战场。

  布展思路

  展览需要挖掘文物背后故事

  京华时报:这次展览给观众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注意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展览非常生动、吸引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注重故事的展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宗远:我们过去就是简简单单地把文物拿到观众面前,没有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其实每一件文物都有感人的故事,所以我们改变了过去冷冰冰的展览方式,更好地服务观众。

  我们在开始筹备展览的时候,就从展览大纲中遴选出100多个有故事的文物深入挖掘,最后形成56个故事。展览的八个部分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几个有亮点的故事。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让观众了解到有故事的文物背后更多的历史。

  比如说我们展览中有12封家书,包括赵一曼等烈士的家书。观众听了家书的故事,不仅仅能够直观感受到英雄人物的真实心情,还能了解家书怎么来的。再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们这次展示了20多个版本,抗战胜利60周年时展出了9个版本。如果只是简单陈列,观众只是简单看看。但是背景讲出来,意义就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这本书不仅仅在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出版,在国统区也有出版,说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国统区正面战场的认可。还有英文版,上海租界的英文杂志将这篇文章翻译出来了。通过这样的讲解,观众就能够知道当时《论持久战》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