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特殊时期,没有谁是轻松的”
//www.workercn.cn2014-08-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特殊时期,没有谁是轻松的”

——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第三夜素描

 

  5日傍晚,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48小时,救援仍在紧张地继续。

  伴着日渐昏暗的日光,曲靖公路管理总段机械化养护中心的数十名工人喊着整齐的号子,龙头山大河上的钢架桥至此修通。这座长24米的钢架桥被称为“生命桥”,通往龙头山镇,以及乐红乡、火德红乡,覆盖着30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两乡一镇人口共10万人左右。

  “没有他们那么专业,我干杂活。”此时,鲁甸县公安局干警陈滔坐在公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满脸憔悴、布满胡渣。地震两小时后,陈滔从鲁甸县出发赶到这里,今夜将是他在龙头山镇度过的第3个夜晚。

  在夜色逐渐把龙头山镇淹没的时候,这里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仍然没有停下手头的“杂活”。

  从鲁甸县城去震中龙头山镇,各方救援力量在30公里的盘山路上艰难前行。下午17时半,记者赶到龙头山镇时,这里很安静,大街上人群匆匆。一些已经挖掘出来的遇难者遗体裹着被单静静地躺在路边,守候在旁的亲人难掩悲伤、默默拭泪;不时有救援队伍抬出新的伤员穿过街道,人们自觉让出一条通道。

  “大部分受灾群众都已经安置出去,留下来的是死者和这些忙碌的救援人员。”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

  设在龙泉中学的救灾指挥中心是目前龙头山镇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灯光亮起,柴油发电机轰鸣着,扛着各种设备的救援队员进进出出,不断有新的救援队伍赶到,领取任务后奔赴重灾村寨。一些刚刚返回的队员则满身泥泞地躺在地上休整。

  中国电信昭通公司职工高艳从地震发生当晚11点多至今,没有合上一分钟眼,看着这些人在这里不断进出,她的工作就是给这些人提供紧急免费通信服务。两张桌子拼起的工作台上,右手一张放着两个插线板,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各种手机充电器,左手边的台式电话,络绎不绝地有人来拨打。

  “我们公司有100多人的救灾团队,你在这里看到的是我一个人,其实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谁是轻松的。”36岁的高艳有一个6岁的女儿,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地震,此时她应该在家陪伴女儿。

  她给记者看了一条短信,短短数语:“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第一前提下要冲第一。”短信发自她的哥哥,地震后他带着两台挖掘机来到龙头山清理废墟。

  晚上9时,夜色完全将龙头山吞没。

  老高和他的三个伙计刚赶到龙头山,他们向记者打听:“救灾中心在哪里?”几个人一副庄稼汉的打扮,风尘仆仆。记者问道:“你们打听救灾中心干吗?”“我们从宜良过来,看看能不能帮得上忙。”6年前,他们的老家宜良就曾遭受4.3级地震。

  像老高这样远道而来的救援力量,数字难以准确统计。中国通信服务宜宾分公司的16名抢险队员在3日当晚就到达昭通,一直从事通信抢修,“我们只想早点恢复通讯。”

  夜幕渐浓,14岁的回族男孩马纪元和3个小伙伴在找回鲁甸县城的顺风车,他们自称是“小小志愿者”,“想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点事”。在前往龙头山的路上,他们提着一摞盒饭,不停地给路边的救援人员分发。

  在赶赴龙头山镇的路上,记者遇到32岁的翠屏乡玉屏村村民胡正。在大理打工的他听到地震后,心急如焚、立即返程,回家的路花了他3天的时间。在傍晚与记者将要分别时,家中来电询问,胡正用浓厚的乡音回道:“家里出了事我也着急,但路不是一步走出来的。”

  望着镇上亮起的灯光,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龙头山距离我家还有五六个小时的路程啊。”(中工网鲁甸龙头山镇8月5日电 中工网记者 邓崎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