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荣耀之文化篇 - 中工网
本篇编辑:陈思南 卢云
↓向下滚动鼠标滚轮↓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铸就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底色更红,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力量方案智慧的底气更足,文化自信必将注脚实现中国梦的底蕴更深。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对话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详细]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努力攻坚克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详细]

文化自信助中国软实力展示独特魅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三个更”使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语境更加充满中国智慧。[详细]

文化自信成就了当代浙江的发展奇迹

文化自信,成就了当代中国,成就了当代浙江的发展奇迹。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浙江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详细]

陕西省全力打造丝路特色文化小镇 助推文化自信

陕西文化资源充沛、厚重,发展文化产业专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成陕西特色产业发展。[详细]

文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不断巩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不断巩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条道路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详细]

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月27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改革决策部署,审议《2017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安排2017年改革重点工作。[详细]

到2020年内蒙古着力建成民族文化强区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0年,着力建成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体制完善、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强区,打造成为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详细]

湖南文化改革: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湖南的普通百姓坐上评委席当起了舞台艺术观众评委,自己的涂鸦作品进了高大上的展厅。这是近日记者在湖南调研时,感受的湖南的文化事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交出了一份为发展助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详细]

四川文化改革成就 几多成就倍感“傲娇”(图)

重大文化项目接踵落地:省图书馆新馆、成都博物馆新馆等重大项目建成开放,四川大剧院建设正在推进,全省瞩目的中心——成都天府广场“变身”文化中心。[详细]

文化产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逆势而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次,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中西部增速较高。最后,从均衡度来看,2015-2016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影响力、驱动力均衡发展。

大数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成就、新机遇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逆势而上。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详细]

新的文化科技成果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去年8月,位于安徽芜湖的方特东方神画(即芜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正式开业,这是一座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旅游产业完美结合的全新概念主题公园。无论是女娲补天、大闹水晶宫、牛郎织女,还是雷峰塔,园内一步一画、十步一景,为游客开启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科技之旅。[详细]

马化腾:我国有能力实现掌握全球文化产业的主导权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随着近几年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方面,已经是世界级的了。[详细]

创新融合 全面发展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由诺仕达集团投资220亿元建成的“七彩云南·古滇名城”自去年11月15日开园以来,一年迎客达200余万人次,迅速成为云南文化旅游新地标;由云南省歌舞剧院打造、落地柬埔寨的高水准音乐歌舞史诗《吴哥的微笑》,至去年年底,共演出1923场,总销售收入超过1.96亿元人民币。[详细]

“一路两河“文化产业带发展势头正猛 占GDP比重四年翻倍

哪怕搭每天最后一班高铁来长沙,也能在德思勤湖南首家24小时书店喝杯咖啡,静读好书。如此浓郁的文艺气质,来自崛起于长沙东城的“一路两河”文化产业带。[详细]

公共文化服务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稳步提升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全国4.7万多个“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设施空间场地、免费提供基本服务的目标已基本完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人次大幅增加,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详细]

“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得人心

一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基层群众则处于“积极响应”的位置。如今,“政府端菜”正在转变为“群众点菜”,群众的主动权与日俱增。[详细]

3月新法: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从3月1日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一批法律法规正式实施,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详细]

让农民尽享丰盛文化大餐——山西省倾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推进“百县强基”和“万村千乡”工程,印发《山西省“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工程推进方案》,制定“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达标”标准,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省公共文化机构达到1687个,公共图书馆126个、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119个、美术馆23个、文化站1407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8200个,实现全覆盖。[详细]

吉林省“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就斐然

5年间,吉林省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斐然,广大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清音雅乐萦绕城乡。[详细]

非遗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要与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用“创新”意识来审视传统“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将之转化为适应当前大众文化喜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唯有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广泛开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实现了县县有”非遗“名录的目标。

五大自治区民族文化事业新实践——来自西藏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逐步健全完善了文化政策体系,为繁荣发展西藏文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详细]

2016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事件揭晓

近日,由中国文化报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2016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事件”评选活动,经过专家推荐候选名单、微信微博网友投票等环节,评选结果最终揭晓。[详细]

推出八大举措 黑龙江省召开非遗保护大会

为了使非遗项目真正走进百姓生活,2017年黑龙江省将在展览展销、出版展演、创新方式、走进基层及评优评先等方面实施八大举措,将非遗项目与文化生活对接,坚持“保护”与“实践”两条腿走路,积极拓展非遗活动领域,通过多条途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详细]

非遗保护“山东模式”成绩斐然

6月5日,山东省文化厅在省文化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文化遗产日”期间将组织开展的244项非遗活动,这些活动将包括展演、图片展、培训、讲座以及非遗进校园等,集中展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成果和全省非遗文化的魅力。[详细]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其生命力与受众的喜爱程度紧密相连,最终还是要与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用“创新”意识来审视传统“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详细]

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的复兴,让当代艺术有了更多的原创基因,成为当代艺术崛起的重要基石,并促进了传统手工艺行业、产区,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业门路、就业机会。传统文化复兴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与时尚,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图)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详细]

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图)

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正在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文化认同找回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实现文化自信;通过文化选择和借鉴,将传统与现代统一起来,实现文化自觉。[详细]

国学教育迎来春天 传统文化强势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详细]

传统曲艺在复兴

中国的曲艺艺术渊源千年,它以灵活多样的表演、丰富多彩的内容、风趣幽默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上,一代代曲艺家留下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笑的同时又启迪着思考。[详细]

乡间没落 城市“复兴”——两代皮影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情怀

四根木棍撑起一幅白色幕布,顶端一个灯泡映衬投影,琴鼓伴奏中,曹玉萍口唱戏词,手里操纵的皮影人偶在幕布上拱手躬身,舞枪弄棒,引起台下观众阵阵叫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看我表演,要是父亲能看见这场面,肯定特别高兴。”曹玉萍说。[详细]

郭家学:中医药承载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图)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她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对外文化工作

全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文化强国建设,过去一年的对外文化工作呈现出整体战略稳、区域政策准、品牌策略精、改革措施实、传播渠道新五大特点。

文化部:展示中华文化自信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文化部完成十三五时期文化贸易工作规划,联合商务部等印发《开拓海外文化市场行动计划(2016-2020年)》。联合艺术司开展“国家艺术院团海外商演计划”,推动直属文化企业探索走出去有效模式等。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推介,支持逾百家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加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美国国际授权展等国际性展会。[详细]

“一带一路”成各地推动文化交流抓手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成为全国以及各省区市“两会”连续多年的热词。今年即将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更成为各地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抓手。[详细]

山东巧打“孔子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促进对外文化贸易

山东将围绕打好“孔子牌”,系统挖掘梳理齐鲁文化资源,制定齐鲁文化走出去整体规划,大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13日在山东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这一观点。[详细]

我国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国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日益深化。港澳政府官员、社会精英、文艺团体等受邀参加国家文化外交活动,提升了国家荣誉感;“情系”系列活动、“两岸民间艺术节”和“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等交流活动陆续入岛,成为文化焦点。[详细]

河北“走出去”打响文化交流品牌

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介绍,2017年河北省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做大部省合作平台,创新文化交流模式,继续开展对非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并与海外文化中心合作举办“河北文化年”等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打响河北品牌。[详细]